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菊花、老酒、登高、茱萸,乃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朽诗句,都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文化符号。10月14日,即将迎来今年的重阳节。
重阳节的一大主题是“尊老敬老”,早在1989年,中国就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老人节,顾名思义,是属于老年人的节日,更是把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这一传统美德薪火相继。2017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年事已高的黄旭华、黄大发两位代表站在人群中,他搬开椅子,拉着两位老人在自己身旁坐下……行胜于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身体力行,向社会传递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理念,使敬老爱贤的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传统,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重阳节蕴含的敬老、惜老之情,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已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公交车上的礼让、中学生斑马线上的搀扶、社区志愿者为老人过生日……这些都是把践行美德付诸于日常生活中,让尊老的点点星光点亮道德的银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尊老敬老,其实最为重要的,在于陪伴。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以尊亲为光荣,以敬老为己任,“养亲必敬”“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至理名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成为引导人们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宝贵精神财富。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不仅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又对尊老、敬老作出了法律规定,赋予了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今天的重阳节,已经从一个节日、一个节点,上升成一种纪念、一种文化,滋润人们的道德土壤,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夕阳无限好,犹如旭日升。重阳节,一个熔铸了民族情感的节日,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节日,在新时代不断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现在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的是健康的“夕阳红”。要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的追求,从政府、社会到家庭,都应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和内容为老人增强他们的晚年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说,已经将“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层面,养老事业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养老体系建设更加趋于成熟。过重阳节,也是在提醒人们,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人人敬老,家庭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让重阳文化更具时代内涵,我们从点滴开始,少一些“指尖”上的问候,多一点面对面的关心;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一些陪父母吃饭的时光,只有亲情更浓,才会让“夕阳”更红,这是我们今天敬老的重要含义和应有的作为。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现代人虽已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然而无论是节日还是日常,去看一看,陪一陪老人,让老人沉浸在天伦之乐中,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只有让父母时刻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牵挂与关爱,才能让细水长流的爱成为永恒。过重阳节,在尊老、敬老中培育亲情,在爱老、助老中传播感情,让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传统文化滋润我们道德精神之根,这是过节的题中之义。尊重、孝敬、关爱,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们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健康快乐、幸福长寿!
(作者:福映秋)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