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切莫迷信食品“零添加”

2021年10月18日 16:37:03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廖卫芳 编辑:崔凤娇

  食品“零添加”概念愈演愈烈,为规范食品标识的标注,市场监管总局去年7月第二次对《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进行公开征求意见,明确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等类似字样。专家认为,《办法》出台在即,无论“零添加”条款是否保留实施,消费者都要正确认识添加剂的作用,“零添加”不代表更健康、更绿色,合理使用添加剂对食品色香味、产品保值更有好处。(10月18日《中国消费者报》)

  眼下,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关注价格,而是更多地关注食品的标识,包括产品的配料、保质期、营养成分等信息,这也让许多标注“零添加”“无添加”的食品应运而生。而一些消费者也被这些食品包装上的“零添加”“无添加”给忽悠了,以为这样的食品“很安全”“很绿色”,因而便“很放心”“很满意”地购买。

  但这些标注了“零添加”“无添加”等字样的食品真的“很安全”“很绿色”“很放心”吗?其实不然。据了解,一些厂家、商家之所以在食品包装上标注“零添加”“无添加”等字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睛”和“抬价”,一方面让消费者误以为这类食品环保、绿色、安全,另一方面通过给食品“标注”可以名正言顺地抬高销售价格。可谓是一举两得,一举双赢。

  可实际上,这类标注了“零添加”“无添加”等字样的食品,除了价格奇高之外,有的食品就是添加了防腐剂,甚至有的在食品中还添加了有害防腐剂。但为了“好卖”“价高”,厂家、商家还是违心地给食品标注了“零添加”“无添加”等标识。可见,一些食品虽然有“零添加”“无添加”等标注,其实也存有“忽悠”“欺骗”消费者之嫌,更存有“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这也是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为规范食品标识的标注,2020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 《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了10种食品标识不得标注的内容,包括“不添加”“零添加”等。这无疑是对食品标识“乱标注”行为的一种“规范”和“纠偏”,更是对食品安全的一种“守护”和“保障”。一方面,有了食品“禁标”,厂家、商家就不能随意“乱标注”,厂家、商家“忽悠”“欺骗”消费者的计俩就“无市场”了;另一方面,有了食品“禁标”,消费者就不会轻易、盲目地“抢购”,而是要“睁大眼睛”仔细查看之后再决定是否选购。更为重要的是,有了食品“禁标”,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了。可见,食品“禁标”好处多多,值得点赞。

  当然,除了对食品采取“禁标”之外,监管、执法等相关部门还应加大监管查处力度,防止一些不良厂家、商家利用“障眼法”偷偷在食品中添加有害防腐剂、添加剂,严重损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益。笔者相信,只有食品“禁标”和监管“查处”两相结合,共同防范,才能既不被收割“智商税”,又能确保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总之,一句话,消费者切莫迷信食品“零添加”。

  作者:廖卫芳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