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果冻口红、“食品级”儿童防晒霜……当前,“食品级”化妆品宣传充斥市场,商家宣称这类化妆品原料都是“无添加”“纯天然”的,不仅安全有效,甚至还能直接食用。对此,国家药监局18日对外发布,“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10月19日科技日报)
食品生产和化妆品生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品消费领域,既没有相同的生产制造标准,也没有相通的生产工艺。况且其消费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如果硬生生地将其牵扯到一块,除了是商家的不良用心之外,恐怕很难再有其它合理的解释。
而商家在化妆品生产、宣传、销售等过程中使用“张冠李戴”的伎俩,将所谓的“食品级”安放在化妆品宣传的口号中,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尤其是标签上写上“可食用果冻口红、食品级儿童防晒霜”等字样,尤其是儿童消费者使用必然“深受其害”。 此前,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中就明确规定:儿童化妆品标签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者食品有关图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田燕特别提醒,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
其实,国家药监局早有明确的提示,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因此,化妆品不是为食用而设计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化学工业产品和食用没有一点关系。而食用级的食品生产无论是制造标准还是生产工艺,都是按照食用安全、食用健康和食用条件等要求设计制定的。去除了“食用”的界定,也就无法成为“食品级”的范畴产品。因此,食品级化妆品只能是商家随意制造的“噱头”,既不真实也不可信。
但不可否认的是,商家如此煞费苦心的大肆宣传,其危害却是不浅的,很具有欺骗性。因为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宣传符合了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尤其是对儿童化妆品的选用上,家长们往往更加重视其使用的安全性。正是商家的宣传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利益驱使,使得消费者很难识破这种“张冠李戴”的伎俩,进而成为被坑害的对象。
因此,对这种“张冠李戴”的恶意经营行为,仅靠消费者的自觉抵制很难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也很容易上当受骗。必须在源头上做好“拦截”和预防,在生产制造、广告宣传、产品销售等各个流通环节,有关市场监管部门更需要加大监察打击力度,提高不良商家的违法成本。使得整治力度能够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从政策上、管理上起到保障消费者利益的积极效果。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