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选好突破口,找准切入点,以巴蜀“消费商圈”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实现《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大优势”成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决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地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大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科技、政策等区位优势,为打造成渝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以世界级休闲康养“文旅商圈”打造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烟火“天府”三千年,巴蜀人民传承和弘扬“天府之国”的历史文明,融合天府文化精粹,实现了静、闲、雅的山水与潮、耍、酷的欢乐完美融合;“青城天下幽”和“西蜀文蕴绝”的文化底蕴与雅致闲适的蜀郡慢生活完美融合;老城市的文化积淀与新城市的生活美学相辅相成;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和谐交融。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巴蜀地域优势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将重庆、成都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涪陵、合川等打造成人文休闲、度假康养特色城市,将宜宾、泸州打造成品牌白酒集散地,将万州、江津等打造成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节庆、自然遗迹为特色的消费聚集区,将绵竹熊猫谷和玫瑰谷,川西林盘、巴渝村寨打造成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品牌的巴蜀乡村旅游圣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吸引全球游客,打造世界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以餐饮文化多元融合“消费业态”打造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明”发展到今天,以餐饮文化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正逐步形成。在成都、重庆生活美学中,美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创新融合、业态多元,折射出“成渝”美食近年来在重构消费生态、汇聚多元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上的创新轨迹。以美食节为标志开启独具特色的“行走的美食”环线之旅,以新的视角展示成渝美食的魅力;对标国际市场、塑造中国典范、创新的8大旅游业态,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进一步形成辐射西南地区的文旅新三角,为世界带来更高品质、更全业态的家庭度假新体验;着力推动传统文化和全新科技元素融入创意设计产业,提升传媒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演艺等产业发展水平;发展户外运动、乡村民宿、假日经济,展现国际时尚范、巴蜀慢生活,带动西南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以安全友好放心健康“消费环境”打造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放眼国内国际,制定和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努力营造安全友好放心健康的消费环境,让省内外、国内外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为加强消费新模式创新应用、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促进消费新场景赋能提质、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改善消费环境,为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还通过规范发展消费金融、拓展移动支付使用范围、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构筑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等系列举措,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消费环境。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打造世界级休闲康养“文旅商圈”、餐饮文化多元融合“消费业态”、安全友好放心健康“消费环境”,汇聚成生机勃发的“消费商圈”,以“消费商圈”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消费商圈”,只是建设“双城经济圈”众多举措中的一个侧面。“圈”“圈”发力,多措并举,汇聚成实现《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随着《规划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任务就一定能够实现。(四川新闻网特约评论员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