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要瞄“要点”出“重拳”增“实效”

2021年10月27日 15:40:16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李梦潇 编辑:文骥

  如何将基层社会治理的“千条线”,纳入“一张网”,让基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是每位基层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与工作追求。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想给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必须要在基层治理上瞄“重点”,出“重拳”,才能增“实效”。

  巩固脱贫成果,筑起基层振兴堡垒。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首要政治任务。要根据国家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精神,做好“回头看”工作。基层党组织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保证工作任务“零纰漏”,坚守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防贫机构,各级建立防贫中心、防贫工作站,村级配备网格员,对贫困群众进行定期入户走访。做好相应评估工作,全面对标、查漏补缺,抓好防贫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群众及时纳入、精准帮扶。多措并举,拿出更多防止返贫“麻烦事”的新招实招,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强化就业动态管理、做好各级衔接工作。以善学、善谋、善作、善成的态度,筑起基层振兴的坚固堡垒。

  深化党史学习,打造红色精神阵地。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能够为改变基层面貌、改善民生福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要统筹谋划、丰富形式,推动党史学习入脑入心。通过党委书记上党课、党员干部开展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党员自学活动评比。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载体和内涵,切实有针对性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拿出更多解决“老大难”“硬骨头”问题的新招实招。各级领导干部要沉到基层、走进支部,不断提升巡回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奋力推进各项工作。让党史学习有高度、有厚度、有广度、有温度,将党红色精神化作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决心、诚心、热心、真心。

  提升乡村容貌,建设“景美人和”新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场涉及人民群众的持久战。要立足党建引领,突出各级党组织主体作用,把群众急需解决的道路、污水、改厕、垃圾处理作为头等大事,建立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层层部署落实。通过设立人居环境整治试点,经常性发动环境优化志愿活动;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力度等多种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只有各级坚持“一盘棋”,聚焦薄弱环节,“重拳”出击,形成“领导带头干、党员专心干、群众一起干”的浓厚氛围,才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出实效,实现乡村振兴“加速跑”,打造“景美、人和、生活旺”的新乡村。(李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