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一句话引起市民的关注,也存在一些过度解读的现象。11月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对此作出了回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
冬储柴菜米面,夏备薄衣蒲扇,本是生活常识,持家之道,没啥稀奇。尤其是过冬,大雪封堵,不便外出,理当有所准备。只是,近些年物质丰富,交通物流发达,网购极为便捷,大雪封门,足不出户,也可以随用随买,不会缺着吃喝用度,“备冬”现象已极为少见。“一句话”引起公众关注,似乎自在情理之中。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但商务部的善意提醒,并非多余,更不是造紧张空气。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极不稳定的变量,就是疫情。
自10月17日以来,本轮疫情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疫情呈快速蔓延态势,目前已波及多个省份,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国内有不少地区调整了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实行封控区管理的,区内全体人员“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实行管控区管理的,“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对外出购买生活物资有极严格的限制。凡事有备无患,万一遭遇上封控,至少要在家待一个潜伏期,即14天左右,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正好用得着。所以,商务部的“鼓励”不是多余的,是为民生着想。《通知》考虑的很周到,特别提出要求,若个别地方因疫情防控采取封闭管理措施,要迅速公布保供网点货源、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品采购需求。
去年取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归根结底是依靠群众。眼下,仍然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阻断病毒蔓延,封控区居民必须宅在家里。居民不出行,不走动、不聚会、不去公共场合,就是在与病毒战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适当备粮备菜备气,以防万一,体现群防群控的自觉性。买点生活必需品放家里,属于顾大局,对社会作贡献,是以行动感恩那些不惧感染风险的逆行者。
居民自备当然必要,服务上门也不能忽视。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生活,服务配送就不能断线。有充足的人手挨家挨户上门服务,水电气网不掉链子、吃喝用度不短缺,老百姓居家才能沉得住气。除了超市、菜市场、社区便利店演好配送保供主角外,社区干部和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组织,分片包干,下沉小区,对接门户,才能确保居民需求信息传得出,消费物资用品有人送,生活必需品供应稳、买得上、不断档。大凡成事者,必作于细。尤其是对低保困难老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应作为服务重点对待,多看一眼,厚爱一分,提供必要生活照料,保障其基本生活。
商务部的“鼓励”具有多重意旨。一方面切忌因生活物资货源充足,就放弃储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因引导群众储备了,就忽视了“服务上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持就是胜利,服务就是根本。足不出户,贵在坚持;服务上门,贵在情怀。两支巴掌拍在一起,群众保过冬、战疫情则无忧矣。(张全林)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