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归乡游子又踏上启航之路。这两天,离家时满满当当的行李箱、后备箱再次刷爆了朋友圈,母亲烙的煎饼、父亲腌的咸菜、姥姥种的土豆……满满的都是亲情与牵挂。
馒头论袋、鸡蛋论筐、蔬菜论捆、水果论箱……打开鼓鼓囊囊的行李箱,俨然就是打开未知而充满惊喜的大盲盒。父母用最朴素的方式将未来一年的思念与期盼都塞进了小小的行李箱,似乎能够塞满子女的幸福与健康。
含蓄且深情,是中华民族表达拳拳之情的固有方式。在这个物质相对丰裕、人们不再为挨饿担忧的的年代,足不出户即可将天下美味尽皆收入囊中,但食物依旧是几代人之间产生情感关联的载体。“满满的行李箱”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就在于它是传统文化基因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使山海阻隔,以血脉为纽带的家庭观念让父母的内心永远为孩子留着最重要的位置。
年迈的父母已无法再给予更多,唯有依靠满满的行李箱寄托思念与牵挂。其实,父亲费心劳力为孩子们准备的“行李箱”,塞满的已不是其本身的价值,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大家在朋友圈“吐槽”父母唠叨、行李笨重时,又何尝不是在晒出满满的幸福感。
“满满的行李箱”,恰恰说明中国人口的流动和变迁日益趋于常态化。纵横阡陌的高铁线、错综复杂的高速路……个人发展“蓝图”逐步打破了区域的约束,人才的频繁流动也已屡见不鲜。相比于从前偏安一隅受出行的局限,如今“北上广、闯一闯”的念头已随着时代的步伐变迁为一二线城市皆可轻松前往。如今的年轻人,在一个地方工作到老的观念早已消散,他们不一定有稳定的“家”,却一定会有个能让人说走就走的行李箱。
“满满的行李箱”折射着浓浓的乡愁,也映射着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因工作的变动常常居无定所,搬家比回乡探亲更为频繁。在城市中漂泊、在漂泊中奋斗、又在奋斗中迷茫……当代年轻人为了适应“蚁族”生活,往往搬家时的行李要比回一趟老家后带回来的行李更少。
如何让当代年轻人在大城市中更有存在感、更舒适安定,亟待城市管理者更新治理智慧,也亟待全社会的关注和关怀。满满的行李箱,终究只是短暂的亲情慰藉,更重要的是让在大城市奋斗的当代年轻人如何衣食无忧,让行李箱中的内涵更为丰富。现如今,各地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新农村”战略,农村也逐渐恢复生机。乡村与城市的距离不断拉近、交通方式多样便捷、产业结构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寻找到了创业契机。
满满的行李箱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与温情,触动着游子对父母的眷恋,拨动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在盛满爱的行李箱背后,我们也期待看到不同的追梦路、不同的回乡路。
(作者:王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