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点评岂能“明码标价”

2022年02月09日 15:58:58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文骥

 “又踩雷了!”提起最近打卡的网红西餐厅,合肥市民谢宇摇摇头。春节期间跟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他特意在点评类平台上选了一家高分店,“没想到菜不好吃,环境还那么嘈杂,和平台上的评价相差甚远。让我好没面子。”

  时下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时参考平台评分已成为越来越多网友的习惯。大众点评、口碑等主打消费点评的平台,成为不少网友“装机必备”。尽管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开展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一些点评类平台也出手整治刷分控评等流量造假问题,每次处理的账号都数以万计,但刷分控评等乱象依然难以根除。有的刷分控评手段“花样百出”,而刷分不仅坑了顾客、更乱了市场、也苦了商家。一家烤肉店店主李先生吐槽:“现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如果评分不好,客流量会少很多” ,“不刷评分不行啊,大家都在刷。” “你刷我刷大家刷,不刷你就输了。”呜呼!如此而已。

  人们注意到,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投诉虚假评分的消费者有很多,涉及餐饮、旅游以及美发美甲等领域;一些商家也投诉遭到同行或第三方机构恶意差评;

  调查发现,刷分控评并非个别行为。商家、第三方机构甚至部分平台都参与其中。在北京经营一家饭店的王女士发现,通过打“人情牌”、给顾客送福利,自家饭店的评分慢慢就“刷上去了”;有的商家甚至“软磨硬泡”让人“盛情难却”,有时是商家提供各种优惠,因为“吃人嘴短”只能给出好评;在购物网站输入“口碑运营”等关键词,会出现大量宣称可以提高评分、优化评论的第三方机构。甚至有机构声称拥有3万多名“达人”、“大V”,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只要你肯投入,就有专业人士送上优质好评。”有一家机构,竟然“明码标价”,表示“好评60元一条,访客量、收藏量都是1元一个”;“钱花得越多,效果越好”。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除了可以花钱刷好评,还可以付费删差评。

  尽管不断加强技术防范能力和专项治理力度,在一些平台上,刷分控评乱象仍屡禁不止。业内人士表示,刷分控评会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对同行业经营者构成不正当竞争,造成市场混乱,也会给平台带来信任危机。

  消费点评岂能“明码标价”?!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 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不管是商户还是中介机构,刷分都涉嫌违法。”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商户开展合作无可厚非,但不得协助或诱导商户刷单炒信。”陈音江说,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销量、信用等向消费者显示搜索结果,搜索结果应真实、全面、客观,不应被商业利益扭曲。

  无论是虚构交易量还是编造用户好评,相关行为都是在平台上进行的,在数据收集、行为监控方面,平台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因此,平台应该负起主要责任,首先应与商户保持合理的距离,商业合作应合法合规;其次应加强日常管理,优化产品与算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打击黑色产业链涉及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多部门,要形成协同共治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此外,刷分控评隐蔽性强,监管部门也要创新监管方式,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算法识别等手段开展调查取证。除了相关部门和平台加强监管,商家和消费者也应行动起来。对于商家而言,“别人都刷”不应成为自己“刷分”的理由,应坚守法律底线和商业伦理,如发现相关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和平台投诉。广大消费者在提高鉴别能力的同时,也应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不为“好评返现”“折扣券”等所动。监管部门、平台、商家、消费者等多方携手,共建健康“点评生态”势在必行。

  作者: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