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地方通过网络投票方式对基层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地调研发现,各式各样的投票让广大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的同时,更导致公款买票、刷票等乱象。(半月谈)
近年以来,随着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推广使用,网络投票成为上级部门了解基层工作和群众满意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并对基层工作进行了考核评价,也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因考核评价内容中网络投票所占比重较大,大家你追我赶,形式主义接踵而至。
目前,在中央持续发力整治“指尖”形式主义的情况下,个别地方的基层干部仍然被各种网络投票缠身,拉票、收集投票号、截图打包等,浪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本该为群众办实事的时间也被大大挤占。
某些地方,网络投票已经成为上级对基层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而数量多少、排名情况沦为基层“真实”工作的晴雨表。因网络投票被列入考核评价的范畴,为提升网络投票的数量,有的单位甚至出现了公款买票、刷票等现象,让基层苦不堪言。
往往上级的一条投票信息刚刚推送出来,下级的转发推送就开始了。基层积极动员亲戚朋友投票,QQ群、小学微信群、家长微信群等等投票信息满天飞,辅以微信红包作为引导投票的诱饵,有的安排责任人员24小时关注投票数量的涨幅,似有不夺第一决不罢休的味儿。为了占据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基层不惜动用单位公款,买票、刷票等乱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投票空间。在一定的程度上,“投票”功夫凸显基层单位和干部对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久而久之就助长形式主义的嚣张气焰。
形式主义之所以有立足的市场,实则是基层的无奈之举,要彻底改变此种现状,还需从改变上级畸形考核评价开始。只有摒弃网络投票考核评价的约束,不断为投票“瘦身”,规范投票的数量和范围,划清界限,加强监督,加大处罚成本,并多些考核评价增效的创新性举措,加大平时考核、实绩考核、群众访谈的比重,方能有效杜绝形式主义,真正为基层减负。
(作者:胡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