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各种取暖电器使用频次很高,有商家利用消费者的省钱心理,推出了“节电器”“省电宝”,甚至号称“能够节省50%的电费”。就此,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于2月22日发出提示,所谓的“节电器”其实并不省电,还可能成为“吃电大王”。(太原晚报)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加之,眼下又正值春寒料峭时节,对于很多家庭而言,用电量“大增”便成了一种烦恼。于是,一些人便想方设法寻求“省电神器”,以求节省用电,减少电费开支。正是由于有不少居民对“省电神器”的强烈需求,一些厂家和商家便适时推出了各种“省电神器”。
据了解,在多个网络电商平台上,各种各样的“节电器”应有尽有,且营销广告高频出现,诸如:“大功率节约省电”“插上就省”“全屋省电器”“电费不掉、一文不要”等,这无不让广大消费者纷纷掏腰包争相购买。
但这些所谓的“节电器”“省电宝”真的如商家宣传的那样“能省电”吗?据电力部门专业人员相告,所谓的“节电器”,就是可以并联在室内线路上的电容器,它主要由电容、可控硅、线圈、保险组成。有些“节电器”的内部甚至只有一块电容连接着一块电路板。本质上是电容器的“节电器”,号称可节电20%-50%违背了物理学常识,将此类电容器接入电路只能是更费电。因为“节电器”也是一种小型电器,同样消耗电量。而且,此类产品如果质量不过关,还会形成用电安全隐患,比如一旦在使用中电容被击穿,极易引发火灾。如果绝缘不合格被击穿,会发生人身触电事故。如果内部器件连接不当,则会造成电线短路,烧毁家用电器。可见,这些所谓的“节电器”“省电宝”明显又是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节电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还需普及“科学用电知识”。一方面,电力部门不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微信、QQ等网络平台,加强科学用电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让广大居民知晓通过“节电器”“省电宝”等所谓的“省电神器”是一种忽悠、一种欺骗,从而让广大居民学会理性消费,不再上当受骗。另一方面,电力部门还应向广大居民传授省电节能的正确做法,帮助广大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比如:用节能灯替代普通白炽灯、电器不用及时切断电源、常用热水器不要过频切断电源、减少照明电器的使用时间、选购调温型电熨斗等。
当然,针对不法商家利用“节电器”“省电宝”收割消费者“智商税”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及时出手打击,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倒逼其诚信经营。相信,只要普及科学用电知识,养成良好用电习惯,再辅以相应的处罚机制,就一定能帮助广大消费者避免被“节电器”收割了“智商税”。
(作者: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