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消费”须防“杂草”野蛮生长

2022年02月28日 21:36:34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文骥

“每次看到博主推荐的一些实用产品,我都很心动,想买来试试!”在北京顺义工作的小王是“90后”,下班后没事就掏出手机,“刷刷”小红书、抖音。下单前,小王会专门浏览别人对产品的使用评价,“听听过来人的建议”在她看来很有必要,因为自己很难对所有同类商品有全面了解。“别人可以种草我,如果我的消费体验好,也能种草别人,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小王说。(人民日报)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种草消费”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分享推荐的不仅是产品,网友们不时调侃: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可“种草”。现如今,朋友聚餐,上大众点评搜索附近推荐;买化妆品,翻翻小红书他人笔记;入手电子产品,打开知乎看看专业人士建议等,“种草”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种草消费”已然成风。

作为一种新消费业态,“种草消费”的盛行有多方面原因。对消费者而言,既希望买到最好的产品,又想在购买时省时省力。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要买好东西就得货比三家,纠结一番。“种草”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在提高其决策效率和准确率上提供了便利。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家享受“种草”带来的便利时,一些“杂草”也野蛮生长起来。依据网上的“种草笔记”。“多数情况下推荐的内容不错,但有一些笔记“水分很大”,真实情况与图片严重不符。去年国庆期间,一则“粉红沙滩”的笔记,吸引无数网友前去打卡,结果“浪漫美景”实为土褐色土地加上粗糙沙砾,让人大跌眼镜。有网友还晒出了自己的遭遇:被“种草”某款化妆品,用完后脸发痒,查询后得知是“三无产品”。中国青年报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78.2%的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61.7%的受访者认为护肤品、化妆品是网络“种草”容易踩雷的产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网红”不具备足够的产品鉴别能力,有的为了蝇头小利,没试用过产品就胡乱吹嘘。更有甚者,在形形色色的“种草笔记”背后,有大量代写代发团队,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写手的任务是根据商家需求,编写细节丰富、煽动力较强的“文案”。随后,“文案”将转至提前选好的粉丝数多的博主、达人等手中,打着“亲测有效”的名号在各大平台投放、推广。有的商家还通过发私信的方式,邀请普通用户合作:用户无需使用体验产品,只要复制粘贴商家提供的图文素材,在自己账号下发布,就能获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报酬。岂能如此!竟然如此!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更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如果越来越多的商家只关注“文案”、聘请“网红”,忽略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市场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随着消费者受骗次数的增多,也会导致社会整体信任水平的下降。

“种草消费”须防“杂草”野蛮生长。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明知或应知内容不是发布者的真实经历,却以营利为目的虚构“种草笔记”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利用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的“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其中就有“重点整治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

要治本,就要从根本上健康“种草”,在多环节、全链条上加强监管,推进整体、全面、系统的治理。首先要抓好对平台的监管。如果平台充斥着虚假宣传,自然会影响自身的口碑与发展。对“种草笔记”中的分享和营销难以分辨。为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平台应将“种草”中具有商业营销性质的内容标注“广告”字样,起到提示作用。平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与完善内容筛查机制,主动为用户“填坑”。

此外,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和账号及时封禁,并将商家、造假者、刷单人等相关机构和人员列入行业黑名单,形成震慑效应。

“种草”是一种口碑营销,当种与被种之间缺乏信任,人们的心理基础就会被打破。良好的种草氛围应由大家维护。对网红、达人等群体而言,推荐东西要真实可靠,这样才能收获长期的信任与支持;作为消费者,要理性“种草”,同时积极参与监督,不能让“杂草”野蛮生长。

(作者: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