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雅培再次因为婴幼儿奶粉安全问题登上热搜。海关总署发布的公告特意提到,涉事奶粉没有通过一般贸易输华,但消费者依然可能通过海淘等非一般贸易渠道购买过相关批次问题产品,应立即停止食用。幸运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消费者因海淘涉事奶粉而“中招”的新闻。(3月1日中国经济网)
食品安全无小事,海关总署的提醒再次敲响了海淘食品安全的警钟。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外贸开放程度提高,如今进口食品已从奢侈品变成普通消费品,有时价格甚至比同类国货更低。尽管大部分消费者认为,由于国外的商品质量标准高,进口食品质量要好于国货,但有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人认为“靠谱”的进口食品其实也存在许多问题,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也登上“黑榜”。
网购食品安全监管难,远渡重洋的海淘监管更难。如源头和流通环节不透明、违法成本低,事后追责难、消费者维权成本高,通关检疫周期较长、冷链物流能力不足,部分法律适用不明确、监管机制不完善等等。一些消费者也过度依赖“大品牌”“洋品牌”食品,过度相信海外生产的商品食品,只要是知名品牌生产的商品就有安全感,很少考虑到正品中还会存在不合格商品。
堵住海淘食品安全漏洞。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大检验检查力度,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进口食品,督促进口商应当立即停止进口,并依照相关的规定召回。通过技术手段加深消费者的记忆,利用大数据探索建立海淘食品“黑名单”制度,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力度,对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施行联合惩戒,提高屡教不改企业的违法成本,对严重违法企业“一票否决”,织密海淘监管网络。强化对跨境电商平台的管理,引导相关平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倡导企业自律自查,提升风险主体公信力。建立健全监管部门和平台的约谈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及时通报问题风险,健全跨境食品风险预警机制,在人员培训、核查处置等方面形成科学的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做到风险早识别、隐患早处理。
经营者要严格履行进口食品查验义务。进口商要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对进口商品安全标准进行重点审核,如实记录进口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或进口批号、境外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网络平台中的店铺、商家要审查进口商、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的资质,仔细查验进口食品有无中文标签、报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中文标签及检验检疫证明材料的货物品名、规格、批号是否对应等,严格履行食品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合力堵住“洋食品”的安全漏洞。
消费者莫让“洋品牌”食品蒙蔽双眼。广大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要谨慎,通过正规渠道来购买进口食品,要检查所购进口食品是否具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合格证,并检查中文标签或中文说明书及相关标识。对无检验合格证、无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的进口食品不要购买,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即便是身处低价泛滥的消费轰炸中也要保持理性,谨防上当受骗或者买到假劣产品。
作者: 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