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预计2022年医美用户规模将超2000万人,中信建投研报预测,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中长期看,仍有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然而,据天眼查数据显示,8.8%的医美相关企业出现过经营异常,7700余家医美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400余家相关企业有严重违法行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医美相关企业共产生了140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以及2800余条法律诉讼信息。(中国新闻网)
今年“3.15”的主题是“共促消费公平”,而在日前最高法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中,医疗美容机构虚假宣传和诊疗过错行为赫然在列。当下,随着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个人形象及美容保健行业服务需求的不断加大,“医美”行业顺势而强,行业市场不断趋于成熟。尤其是最近几年,人们的观念在悄然发生转变,“有趣的灵魂百转千回,美丽的外表唾手可得”、“自己动手,魅力恒久”的价值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同,然而与不断增长的庞大消费人群基数、逐渐累积的巨大市场利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严重紧缺、内部从业人员的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混乱失范和不胜枚举的的消费侵权案件——可以说,当期许与争议并存,行业的“混战”格局也随之显露端倪。
在历经了从公立医院垄断话语权,到民间参差不齐的美容工作室“百花齐放”,再到实力更为雄厚的专业资本介入,用更为强大的市场话语权推动行业标准提升,医美行业在这条“自我重塑”的道路上可谓亦步亦趋。然而,要使得这项利用医学技术方法对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行业得以健康生长,单纯依靠行业内力自我修复还远远不够,唯有内外结合、多方会诊,找准行业目前存在的“痛点”与“顽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方能使医美行业回归的赛道、留住“美感”。
那么,要想涤荡医美行业乱象,真正实现消费公平,只能从消费者自身、行业内部和社会三方面一齐进行探索努力。首先,消费者需要深刻理解美丽的真正内涵,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在对待“脸面”这件大事上,切莫盲目跟风,被盲从诱导,才是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真正“美感体验”的不二法门。
其次,“医美”本质还要落在医疗上,那么,就行业自身而言,保证医疗美容从业者的专业技术资质,培养吸引专业的行业医师,使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医美正规军”达成正比,严防不合规的“技师”与“私人工作室”无度乱入,才是保证行业肌体健康、纯净发展的根基所在。再者,对于医美行业从业者而言,要克己自律,时刻绷紧法律红线,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加速转型适应市场需求,方能让诸多爱美之士放心、安心的将“颜面大事”交托他人。
而针对医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行业的分散、市场无序、违法违规问题,则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发力,逐渐收紧。只有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坚持长效化常态化综合治理,重点整治和肃清行业违法、非法、违规行为,对于没有相关资质的、属于非法行医的工作室和个人重拳打击,加大扼制不良经营行为和经营乱象的力度,才能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力促医美行业良性向好发展。
同时,行业与政府职能部门可根据目前医美市场现状,建立健全行业合作平台,以改变行业分散度高、管理吃紧等现实阻碍。可通过官方联合平台,“官宣”推介正规的医疗机构、正规从业人员、正规医美产品等信息,方便消费者辨别选择;此外,相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订医美行业信用评价管理制度,细化评价指标,建立行业信用记录档案,公布行业严重失信者“黑名单”,并在权威平台予以公布,最大限度的帮助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避开“雷区”,保障其切身利益,实现消费公平。
作者:安星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