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疫情谣言要零容忍严打击

2022年03月23日 17:07: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黄跃成 编辑:文骥

3月20日,有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宝安区一区域3月21日至3月28日继续居家隔离办公〞的信息。宝安警方迅速开展调查。经查,该信息不属实。目前,雷某(男,39岁)因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深圳新闻网)

事关新冠疫情的网络谣言时不时出现,混肴视听、蛊惑人心,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妨碍了当前疫情防控大局。这一现象引发了各地公安机关的重视,纷纷亮剑直指谣言。前段时间,传播网络谣言被处理的案件消息频频出现,向社会展示了这方面打击的成果,以及决心。但是,网络谣言非但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顶风作案时有发生,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制造网络谣言,尤其是有关疫情的网络谣言,国家法律都明文禁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刑法第九修正案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都可以处于刑罚。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最高可处以7年有期徒刑。这样的处罚一点也不轻,本可以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但是,谣言一再出现,这和我们的处罚过软、违法成本过低有很大的关联。在实际执法中,我们对标准的执行有一定的偏差,或者过于强调 “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不少地方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往往采取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变了味的人性化管理,牺牲了法规的威严,以致一些人明知造谣、传谣违法,但不痛不痒的处罚,令到他们有恃无恐,有意为之,以致谣言一边禁止,一边生产传播,满天飞的谣言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

流言止于智者。网络也并非法外之地。遏制谣言满天飞,增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力非常重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或对公众关注的信息,及时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发布,能起到消除疑惑,以正视听的作用。信息公开了,争取了舆论上的主动,还真实于社会、于公众,也就少了猜测、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让制造、传播谣言失去生存土壤。但是,受个人综合素质、信息辨别能力、跟风心态等因素的影响,要人人都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一一甄别,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把制止谣言的重任落在普通百姓的身上也不现实,或者是效果一般。可能今天辟谣了,明天又有人传谣、信谣了。辟谣的效果难有长期性、稳固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安机关处罚打击作用更加明显,责任更大。所以,当前打击网络谣言,不能只靠“宣传教育”思想工作,还得拿起法律武器。既有科学、完善、周密的防治举措和制度,又有更精准、有力的专项打击。通过坚持零容忍处理态度、毫不留情严厉打击的执法行动,充分发挥法律的巨大震慑作用,从根本上清除谣言生存环境,还网络和社会风清气正,为疫情防控夯实舆论长城。这项工作一定要给予重视。

作者:黄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