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昆明。小作坊的食品再暴雷!云山村一农副产品加工坊工人竟然用嘴剥蚕豆皮,引发网友热议。据一段执法工作人员拍摄的视频,现场已经剥好的蚕豆上,还可以看到疑似牙齿咬过的痕迹。据调查,工人们是按剥壳称重算工资的,为了多点收入所以用嘴来剥壳。所有工人及负责人均无法出示健康证,执法人员痛批恶心。(3月31日《江南晚报》)
“土坑酸菜”带给消费者的阴影还在脑海萦绕,“口水蚕豆”带给消费者的恶心又爬上心头,“完了,手里的蚕豆突然不香了”。不少网友还不由得产生丰富的联想:那些剥了壳的花生、瓜子等,那些“无骨鸡爪”等,会不会是用嘴剥的啊?因为嘴巴比较灵活。也有网友调侃称,用嘴剥壳是加工无壳蚕豆的“最好方式”,可以让消费者百分之百相信可以放心食用吗?
“口水蚕豆”的危害显而易见。众所周知,多种病原体可在人的唾液中生存,有些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唾液传播,比如肝炎疾病、病毒性疾病、流感、结核等,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可以通过唾液传播的。在日常生活中,吃饭共餐,一盘菜大家一块夹来夹去,幽门螺旋杆菌就容易相互感染,还有的老年人喜欢嘴对嘴喂食婴儿、亲吻孩子,孩子也可能被感染。“口水蚕豆”的危害可想而知。据报道,执法人员对小作坊的老板发出“灵魂拷问”:这样剥的蚕豆你会吃吗?老板被怼得哑口无言,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己所不欲,何施于人?
小作坊也有把关食品安全关的大责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对任何一家食品企业、商家来说,食品安全事关其长远发展。因此,即便是小作坊,也要有大担当,做尚德守法、诚信经营的生产者,坚守食品安全底线。小作坊只是从业人员少、生产加工规模小,而不能是责任意识不足。
“口水蚕豆”的暴雷再次表明,管好小作坊是守护大民生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小作坊的生产设备简陋,检验设施缺乏,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环境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极其不稳定。另一方面,在“动动手指,美食到家”的网购和直播带货时代,“吃货”更为倚重各种小作坊,一些生产出“爆款”美食的小作坊甚至是“吃货”们的“圣地”。此外小作坊也促进了就业增收。因此,各地必须下大力气管好小作协,做好登记备案,加强抽查检测等常态监管,推动小作坊由小散低、脏乱差向小而精、名特优转变,不让其因处于灰色的地下经济地带而沦为食品安全重灾区。
回到此次曝光的“口水蚕豆”上,有关部门应该严格责罚,不能止于执法人员的痛批和舆论的口诛笔伐。正如食品领域的专家所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处罚力度不够是重要因素。只有依法从严从重乃至顶格处罚,才能更好地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