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禁止进入电梯,请立即退出……”4月17日,湖北省武昌区杨园街道国棉社区橡树湾小区的居民发现,电动自行车无法通过电梯上楼。社区居委会介绍,已在住宅电梯里加装了电动车智能阻车系统,防止电动车“上楼入户”。(楚天都市报)
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进入公用电梯上楼入户而引发的燃爆安全事故已发生多起。其中,最为惨烈的一起电动自行车燃爆事故,当数去年某小区突发的电瓶车爆燃事故,该事故共造成5人受伤,包括4名成年人和1名婴儿。可见,电动自行车电梯燃爆事故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正是因为电动自行车电梯燃爆事故频发,各地纷纷采取安装智能阻车系统的方式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公用电梯,这无疑是一记妙招。但笔者以为,防止电动车上楼入户不能全靠阻车系统,功夫更应放在阻车系统之外。
众所周知,居民之所以把电动自行车驶入电梯上楼入户,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小区物业充电难、充电贵等原因,也有电动自行车防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这往往成了许多居民把电动自行车或电池带入电梯上楼入户的理由。
因此,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在通过安装阻车系统的方式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之外,还需跟进必要的配套服务。一方面,不妨在小区里多设立几处智能充电装置,以政府“补一点”,物管“贴一点”,居民“出一点”的方式,解决居民充电贵、充电难问题,方便居民充电。另一方面,小区物业应在电动自行车停车棚里安装防盗监控设备,并安排专人值守巡查看护,以避免居民的电动自行车被偷盗现象的发生。
当然,还应跟进必要的处罚机制,对屡劝不改,擅自把电动自行车驶入电梯上楼入户行为,让其付出必要的经济代价和法律代价,从源头上遏制电动自行车燃爆事故的发生。
笔者相信,只要配套服务与处罚机制相结合,再辅以安装阻车系统,就一定能有效遏制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的危险行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作者:廖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