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卖餐饮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无接触配送”的食品外卖广受好评。与此同时,外卖食品被偷吃、恶意加入异物等事件屡见不鲜。为提升外卖餐饮食品安全质量,今年以来,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天津、河北、北京等多地陆续要求或提倡使用“食安封签”。但记者近日采访多地外卖员、消费者发现,大部分商家目前仍然未能按要求“封”上自己的外卖。(法治日报)
近年来,随着网络订餐及外卖行业兴起,民众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订餐,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民众为减少与外界接触,网络订餐更是备受青睐,外卖配送量剧增。阻断病毒通过外卖途径传播和污染,保障外卖食品安全,落实外卖“食安封签”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外卖“食安封签”落实在各地却成了难题。笔者认为,外卖“食安封签”不能“封”不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食安封签”,以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使用“食安封签”,能够有效防止外卖在整个配送过程,不被人为破坏、启封,或偷吃、恶意加入异物等,也保障外卖不受病毒等污染,成为食品安全的“守护神”,同时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有如此多益处,为何落实“食安封签”成了难题,甚至出现抵制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落实“食安封签”会相应增加商家的经营成本,这部分成本无疑会“侵占”经济利润,加上提倡使用没有强制性,除非订餐者要求,商家一般不会主动落实“食安封签”;另一方面,有商家和外卖员认为,外卖本身已使用贴纸封口,或用订书机订紧,再加封签有些多余,也会耽误出餐时间,导致商家和外卖员使用“食安封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不少消费者也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对外卖有无“食安封签”通常并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商家抵制“食安封签”。
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多措并举,解决“食安封签”落实难。其一,通过地方性立法予以强制性规定,消费者可以拒收没有“食安封签”的外卖,对不落实“食安封签”的商家,予以罚款等严厉的行政处罚,从而倒逼商家全面落实“食安封签”;其二,考虑到落实“食安封签”增加外卖成本的问题,可以向商家免费提供“食安封签”,或对落实“食安封签”的商家予以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抵消“食安封签”的额外成本,这样落实“食安封签”并没有增加成本,显然会提高商家落实的积极性;其三,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抵制和拒收没有“食安封签”的外卖,让商家没有可乘之机。
总之,“食安封签”必须“封”上,成为外卖的标配,消费者吃外卖方能安全、放心。
作者:丁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