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图小利出售个人社交账号,小心被套路!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有网站大量出售、转租、回收微信、QQ等个人社交账号,且按照账号的等级、是否实名、活跃程度“明码标价”,甚至可以大量“批发”。一些不法分子购入这些“二手账号”后,常实施散播不良信息、恶意刷单等行为,甚至开展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活动。(南方日报)
严打社交账号贩卖的行为,既是迫切之需,也是长远之策。其“恶”在于贩卖个人社交账号可能涉嫌侵犯和泄露公民的个人信息、对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助纣为虐”。一些不法分子,自己实名注册的“大号”不方便干的事,可以用“小号”偷偷干。用“小号”发布虚假广告、或其他不良信息,甚至被用于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活动。这些不法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损害了广大网民利益。对于这种行为,必须严查严管严打,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如此,才能共筑清朗网络空间。
首先在立法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细节,从源头约束个人社交账号的交易行为。“有需求就会有买卖”,而“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恶意贩卖社交账号的行为不会自动消失,更不会主动“弃恶投明”,只有严厉打击,才能产生震慑作用,让贩卖社交账号的不法分子“不敢作恶,不能作恶”。去年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严禁非法交易买卖公众账号,但针对个人社交账号的交易与转让行为,尚无相关明确规定。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让违法违规行为大行其道。否则会更加肆虐、猖狂。要在立法层面正本清源,也就是从源头上加强立法,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把严的标准贯穿到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不给恶意贩卖社交账号的行为生存土壤和空间。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要从严从快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其次,相关平台也要持续夯实实名注册制度,加强动态审核流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以防控。在多家主流搜索平台以相关关键词检索后,可以发现网络上有不少社交账号交易网站。按账号或二维码添加好友后,对方对账号按照等级、是否实名等标准“明码标价”。其实,打击贩卖社交账号行为,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2020年起,工信部、公安部在全国发起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断卡行动”;去年,公安部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打掉相关非法交易网络平台80余个,收缴用于批量注册账号的“猫池”等设备1万余台。但是仅仅靠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平台加强“自我净化”功能,对从事相关“敏感词汇”的行为,坚决打击和制止。严重者直接封号或报警处理。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摇篮”扼杀不法动机和企图。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其治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打赢歼灭战,还要打好持久战。要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好、规范好网络传播秩序,此外当做好宣传,从个人来说,要自觉维护好网络空间,不妄想“发横财”,要立足长远,守护网络空间,起而行之,让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及时制裁,才能构筑风清气朗的网络生态,让网络家园更美好,有更正确的价值导向。
作者: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