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家中储备药品。根据《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却有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全国一年因此产生的过期药品约1.5万吨。记者采访发现,人们对于过期药品的处理比较随意,有人不以为意仍然选择服用;有人随手扔至垃圾桶;还有人专门回收过期药品将其投入市场。(法治日报)
家中储备的药品过期了该如何处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表示,药物一旦过期,其物质成分发生变化,不仅药效会降低,还可能分解出有害杂质,服用后可能引发过敏甚至休克;随意处置的过期药品,不仅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还会影响人类健康;一旦有不法商贩对过期药品进行回收,重新流向市场,不良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家庭过期药品已被明确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目前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药品回收工作,通过在药店、医院、社区等地设置回收点,鼓励药品回收,并对回收的过期药品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收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但从媒体调查来看,过期药品回收工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人从未听说过期药品可以回收,有的人不知道药品回收点在哪里,更多人选择将过期药品与生活垃圾同时扔进垃圾桶集中处理。
一些企业也参与了过期药品回收,但大多数没有常规的过期药品回收渠道,只是做一些公益性、阶段性回收活动,比如广药集团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和免费更换机制;阿里健康、广药集团等单位发起过“全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联盟”,尝试以技术力量驱动过期药品回收,结果均因免费回收的成本太高而难以持续。
笔者认为,破解过期药品回收难题,亟需打通多方“堵点”。
从政策层面,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长效的规范化回收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生产企业、销售机构、社区、家庭以及志愿者等在过期药品回收工作中的权责和分工,建立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励各方参与过期药回收的积极性。
从企业层面,需加强药品包装改革,变大剂量为小剂量,从源头上减少浪费,避免过多过期药品的产生。在过期药品回收上,也应积极作为。比如借助商业保险的模式,建立过期药品奖励基金,鼓励老百姓以相应的过期药换取一定数量的新药。
从监管层面,细化过期药品投放与回收办法,指导有关方面建立药品存销信息化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过期药实现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全链条监控。同时,加大对不法商贩回购过期药品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过期药品非法流动。
此外,还应通过宣传、咨询、讲座等形式,给公众传授基本的药品知识,讲清过期药品的危害,增强人们安全用药意识,养成定期清理药箱、主动参与过期药回收的习惯。
作者: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