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个网友到超市买雪糕,随手拿了俩,以为三、五块钱就能搞定,结果一结账:37.5元!他心想“那就换俩吧”,又选了俩看着不起眼的雪糕,再一结账,好家伙更贵了:45元。难怪有人调侃,以后买雪糕,要提前问一下价格,否则因为贵再放回去,岂不成了“社死”现场?本想吃根雪糕去去火,一看价格,直接“透心凉”了。
为了不“社死”现场,消费者只能咬牙接受了这天价的雪糕,当然,这亮出的天价雪糕,消费者吃了不仅不会降温反倒会“上火”。你想啊,本来以为花上三、五块钱就能享受到的“雪糕”,只因没有问价,就无端地多花了将近十倍的银子,搁谁谁不心疼啊。
“他明明可以抢但还是送了我一个雪糕!”这是一位网友的调侃,但读过之后,真的不感觉好笑,也无法让吃过天价雪糕而“上火”的消费者感觉到能有一丝的慰籍。产品销售随行就市当然无可厚非,这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但产品价格的调整决不能“任性”而为,高的离谱,调的奇葩。两根雪糕要价45元,不但远远超越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更是狠狠地践踏了商家应有的经营道德,宰的是无辜的“客”,打得是自己的“脸”,如此经营形象,彰显的是“利欲熏心”的贪婪本质。
商品的价格是由其成本决定的,成本提高 ,价格当然会随之提升。如果提升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其生产制造成本,形成天价销售,无疑就具有了价格欺诈的嫌疑。就目前的雪糕市场来看,雪糕制作的成本普遍还是处于较低的状态。大多属于大众化防暑降温产品,其市场销售价格最低的只有1元左右,即使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也很少高于10元。将低成本的雪糕价格提升到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的地步,实在不是正常的经营方式。两根雪糕45元,尽管也能够被部分消费者无奈地“接受”,但那种“心凉”更是伴有“心痛”的感觉。而天价售卖也会将更多的消费者,挡在了雪糕消费的门槛之外。
售卖让消费者“不心凉、反上火”的雪糕,商家就真的不感觉愧疚吗?作为经营者,赚的既是辛苦钱,也是良心钱。定价要合理,买卖要公平,服务要文明,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也是商家必备的经营素质。背道而驰,利欲熏心,践踏诚信,为了眼前利益只顾“高攀”,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丢掉大众市场,玷污自己的信誉,利益受损的最终只能是自己。当然,这种涉嫌“价格欺诈”的售卖行为,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出手,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严惩不法商家的违法行为,给夏季的雪糕市场一个文明、清朗的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