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典型案例。披露上海14岁未成年程某甲在父母未知情的情况下,在网络APP上购买虚拟币、打赏累计花费21.7万,后程某甲起诉涉事公司要求返还网络消费款项,得到检察机关支持。(5月26日最高检网站)
未成年人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是网络游戏的重要用户群体。有关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83亿人,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
去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未成年人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甚至产生依赖,一旦沉迷网游,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会在心智、情绪、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近一段时间,伴随防沉迷新规落地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逐渐深化,网络游戏用户年龄结构进一步趋于健康合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但我们也要看到,严规之下,仍然有部分网游违规发行。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游戏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有的游戏虽然实行实名认证,冒用成年人身份认证的情况屡见不鲜。种种乱象表明,未成年人进入网络游戏的第一道关口仍存在着漏洞,值得引起重视。
斩断向未成年人出售游戏账号的“黑手”。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动态关注游戏服务企业的运营情况,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行为,持续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坚决查处、坚决下架,坚决斩断向未成年人出售游戏账号的“黑手”,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合力加强对涉及未成年人游戏服务的限制和监管。完善立法,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章节订立细化配套规范,制定完善用户实名认证、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和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消费保护措施等技术标准,引领行业合法合规有序发展,筑牢未成年人网络“防火墙”。游戏企业、网络平台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消费保护措施,开展合规审查,游戏服务符合管理要求,打造清朗、安全、健康、有益的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家长作为监护人,要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引导孩子树立良好、健康的兴趣爱好,不让孩子在网络游戏中迷航。学校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帮助学生培养信息免疫能力,通过生动、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抵御网络游戏的诱惑与干扰,引导他们远离网络游戏沉迷的泥淖。
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有关方面重视起来、行动起来,不断完善制度,及时封堵漏洞,加强有效监管,社会各方面共管共治,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携手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 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