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重申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纪律要求。有媒体报道,一些高校要求毕业生“必须去找单位签三方协议,否则拿不到学位证”。万般无奈之下,学生和家长不得不“随便找个公章盖一下”。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本已焦虑,再向他们施压搞假就业,势必造成二次伤害。(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想:高校追求假就业,不如提升学生创业真本领!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愈发普遍。许多有志青年正在创业的道路上努力。一些地方,大学生创业退烧,说明在经济环境更加趋于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趋于谨慎,这就要求政府和高校应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政策“红包”。如有关部门可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银行加大对相关创业的贷款额度并减免利息,同时丰富投资渠道等;创设专门的创业辅导机构,在管理、服务、技术、营销、人才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
不仅如此,高校也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高校可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笔者认为,以上内容不仅可以有,还要形成制度来规范,要克服随意性。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这既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期待更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小众”到“大众”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等为重点,让更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会水到渠成。
作者:王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