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第三方测评”避免消费者受到伤害

2022年06月16日 14:34:41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严奇 编辑:文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购物时参考过第三方测评机构/平台的产品测评结果。调查中,71.7%的受访者建议提高测评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把关从业资质,56.0%的受访者建议建立黑名单,52.9%的受访者建议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中国青年报)

海量网购商品涌现,催化了消费者的选择恐惧症。面对商家高端绚烂的广告文案,消费者期待有人帮他们做出选择。各类打着“种草”“拔草”“避雷”旗号的第三方测评服务由此诞生。担忧被第三方测评误导,希望整治测评行业,受访者们的建议可以理解。但这些建议是否能解决问题,还值得商榷。

首先,依托社交网络的第三方测评不可能长期局限于“公益展播”。“流量变现”才是其生存的基础。读者不打赏,第三方测评就得向“带货”方向使劲,赚商家的钱。拔高从业资质固然有效,能避免少数人蹭流量,说大话、假话。可即便所有人都拥有相关从业资质,为了维护商家利益,“第三方测评”依旧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和公正。至多利用其专业素养及营销经验,在促销的基础上做到“避实就虚”,减少伤害。

建立“黑名单”属于万能的解决公式。不可否认,为了避免进入黑名单,“第三方测评”势必会在测评上严格要求自己。可社交网络何其庞大,穿一件“马甲”进入黑名单,换一件“马甲”便好。哪怕针对实名账号下的个人进行管理,也不能保证有人为了赚快钱,运用其已有的营销资源,换人测评。在各平台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黑名单所产生的掣肘作用就相对有限了。

依照传统思维,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或许能减少测评的盲目性。但必须看清,在当前的消费市场,消费者需求不一样,商品主打功能不一样,消费者对商品的适用性也不一样,且伴随着技术变迁,商品升级亦十分频繁。拿美妆产品来说,针对干性皮肤、油性皮肤、中性皮肤和混合性皮肤就有不同的眼霜、面霜、乳液、精华,医学测试数据来源也繁杂多样,统一的测评标准难以适应所有人,且会增加选择困难。

说到底,“第三方测评”不属于一类行业,而属于电商市场伴生的一类营销手段。与其提高“准入门槛”不如拔高“惩戒门槛”,如让测评博主、机构为其测评结果承担直接责任,第三方测评博主、机构测评的商品越多,责任越大,风险越大,违规的成本也就越高。

当下,规范第三方测评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消费者受到伤害,可以确信,随着针对“第三方测评”的监管机制日趋规范,这一服务必定能正常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