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确定2035年远景目标时明确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要要求,与国家战略高度一致,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锚定了方向。“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事关每一个人民群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要让全体人民达成共识、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分别算好“物质与精神”、“劳动与智力”、“先富与后富”的加法,做到循序渐进,确保“一个也不能掉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算好物质与精神加法,实现“富口袋、富脑袋”统一。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富裕最简单的表示体现在“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文化活动”等,真实可感的生活变化,才能让富裕看得见、摸得着。数据最有说服力,回首四川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四川省经济总量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达到5.38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9.4%。令人振奋的发展数据,不仅展现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更为“富脑袋”奠定了坚实基础。
算好劳动与智力加法,实现“勤动手、勤动脑”统一。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聚焦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从就业、养老、生育、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出发,实现“勤动手、勤动脑”统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特别提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要更加注重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比如理县,2021年共培训1100人次,开发劳动保障协理员、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岗位1015个,2022年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19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5.34万元等。增强政策的倾斜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避免“内卷”、“躺平”,用勤劳智慧改变生活现状,防止社会阶层固化,既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算好先富与后富加法,实现“帮着走、齐步走”统一。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等不得,也急不得,要保持定力和耐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避免“一刀切”,坚持先富带动后富,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实现“帮着走、齐步走”统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有温度的政策、暖民心的行动,努力让全川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可持续、幸福感成色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需要全川人民共同担当、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勤劳的双手托举富裕梦,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文/婧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