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乱象须“靶向”诊疗

2022年07月08日 10:37:43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文骥

今年初,家住湖南常德的夏亮被口腔溃疡困扰了一段时间,“嘴里出现很多白色的皮,喝水都疼”。受当时疫情影响,他决定通过在线问诊寻找病因、解决痛苦。可是,他问诊的几个医生,给出了几个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这让夏亮很迷惑,也对在线问诊的准确性产生了疑问。(法治日报)

夏亮的经历并非孤例,随着互联网诊疗快速发展,误诊白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也纷至沓来,成为埋在行业里的一颗颗“暗雷”。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从互联网医院到明确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互联网问诊可进行医保报销,从网售药品到核心诊疗再到互联网医保,各地出台方案积极支持在线医疗全面发展,筑牢了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增长基础。与此同时,像夏亮这样就同一病症在线问诊多名医生,却得到五花八门诊断结果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规范制定不明确,地方实践就会乱象丛生。现实中,一些平台选择“AI开处方,客户直接取药”的模式,跳过传统的处方开具、审核环节,把开方直接变成了“卖药”。这类行为严重违反我国药品管理制度,也给患者用药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

对于在线问诊,医生回答几次算是一个完整的问诊,平台上显示的医生接诊量有无虚标,回复患者的诊断内容是否为医生真实回复,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患者。而关键在于,谁来对医生在线上作出的诊断负责。线下医院的医生,由各地卫健委监管,医院和科室也会进行规范管理。而相对比较独立的线上的医生,该如何规范管理?该由谁来实行规范管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大问题。有关部门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

互联网诊疗乱象须“靶向”诊疗,不能再等。这些年来,一些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就互联网诊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机构资质、从业人员资质、设备设施保障、服务流程规范等提出要求。尤其是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发布后,备受公众期待。这些标准更具可操作性,且赋予了医生更多专业权限,进一步明确了服务边界、监管边界,有利于互联网诊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符合目前互联网诊疗“回归严肃医疗”的主旋律,有助于将行业发展引回“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正轨。 

作者: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