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作为前沿领域的新生事物,元宇宙对信息产业及各传统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大有“万物皆可元宇宙”之势。而今,元宇宙的热潮正蔓延至“消费品”领域。虚拟服装、虚拟鞋子以及各种虚拟家居用品应运而生,价格不菲,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衣服、鞋子屡见不鲜。(工人日报)
一沾上元宇宙的边,商品就能身价暴涨,元宇宙中的“消费狂欢”大潮如今已经是“水涨潮高”,就连生活消费领域里也已几乎是全覆盖了。虚拟服装、虚拟鞋子、虚拟家居应运而生。这里笔者不想探究“元宇宙生活用品”有没有实际意义,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理应有多元化的包容。但是,不能不关注的是,一旦贴上元宇宙的标签,各种虚拟商品的价格就“高高在上”的现象。
就拿受到青年人喜欢的“元宇宙衣服”“元宇宙帽子”来说,虽然元宇宙很神秘,可是这些都属于虚拟商品。也就是说,这些商品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一些虚拟商品的价格比真实商品的价格还要高,这不得不值得关注。虚拟商品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其也是商品的一种,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虚拟商品的恶炒现象是值得警惕的。北京一位女青年过生日时候,一次性采购了1万多元的“虚拟衣服”和“虚拟蛋糕”。对此,父母十分生气:“虚拟衣服”不能真穿,“虚拟蛋糕”不能真吃,这不是浪费钱财吗?
虚拟商品的价格不能虚头巴脑。拿“虚拟袜子”来说,动辄一双好几百元,而“真实袜子”也就几块钱到几十块不等。那么“虚拟袜子”为啥比“真实袜子”还贵?其炒作的味道俨然飘散出来。
笔者认为,炒作“虚拟服饰”等等伤害的是行业和消费者。由于“虚拟服饰”等等尚处发展的初级阶段,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风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注意坚守合规底线和行为红线,严格遵守信息技术、数据治理、金融监管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因此,元宇宙服饰热销,虚拟商品也应纳入价格监管体系。既然是商品,虚拟商品的价格也需要监管部门关注,而不是成为价格的虚空地带。最起码,不应任由资本炒作,不然虚拟商品的市场有可能因此就被炒糊了!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