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我就待在家里了。”最近,龙浩发了一条朋友圈,引得身边朋友集体性诧异——身为一名资深的露营爱好者,龙浩的节假日要么在露营,要么在去露营的路上,为什么突然“退圈”呢?(10月30日《工人日报》)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加之交通更加方便快捷,节假日外出旅游倍受大众青睐,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拥抱乡野”的沉浸式露营已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一个新风向。2022国庆长假出游报告显示:郊野露营持续红火,人均花费650元。更有人称,露营经济已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投资项目,甚至说“一顶帐篷撑起百亿市场”。
然而,火爆的“露营+”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一方面是各地盲目发展,营地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完全与宣传所称的网红打卡地的名气不匹配,让前来露营的游客有种上当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露营中产生的垃圾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露营烧烤等使用明火导致的消防安全隐患较大,另外还有突遇恶劣天气或夜间露营时人身安全保障等问题。
“露营+”旅游本是一种享受愉快休闲的生活方式,也如同一面镜子,能照出各地的千姿百态。面对当前日益火红的“露营+”旅游,要想让“露营+”保持持久吸引力还需社会各界多方发力。
首先是政策监管以及经营的合规性问题。正如专家所建议的,露营作为一种新业态,确实满足了大众旅游的新需求,但新业态的产生,更需要为其“量身定制”管理方法,才能为业态发展更好地保驾护航。让人高兴地看到,为进一步加强露营地管理,促进露营产业有序发展,近期,多地文旅部门也已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加强露营景区规范管理。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关于完善露营旅游规范管理的意见》,已明确各地要按照“定点”管理要求规范设置营地,统一规划、统一布点、统一建设,加强监管,对非定点营地进行清理,杜绝市场主体和游客个人随意私设、违规露营。无独有偶,南京市文旅局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我市帐篷露营地健康发展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也对帐篷营地的设置选址、管理队伍、安全防护、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其次是相关职能部门和景区要及时跟进,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如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及时做好各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等,以保障露营者的人身安全,最大地满足游客的现实需求,避免露营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引导旅客选择有安全保障的区域露营,不在森林防火区、泥石流易发区以及河流、水库等水域空间露营。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更是禁止从事露营活动的。
另外,露营游客也要加强自律,不能忽视安全和文明,在能提供放风筝、垂钓、游泳、放烟花、自行车骑行等活动的营地更加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那些允许野炊的露营和夜营露宿,除了要做好防火防盗等,还要在露营结束后,自觉将自己产生的各类垃圾打包带走或放置指定区域,不给景区增加“负担”,真正让安全文明露营成为我们身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