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将不再是中小学教师评职称的“当家菜”了。近日,人社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澎湃新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受论文的限制而无法正常评职称的中小学教师不在少数。有的老师辛辛苦苦教了大半辈子的书,职称依然停留于中级教师这一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评高级职称必须“有论文”这一“硬杠杠”,而导致不少老师对高级职称“望尘莫及”。这无疑寒了很多老师的心。
一些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却拿不出几篇像样的论文来,这倒不是他们不会撰写论文,而是很多老师整天在学校里,不是忙着备课、上课,就是埋头批作业,或辅导学生。加之,近几年来,受疫情的严重影响,很多老师除了正常备课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网课课件。试问:如此“忙得团团转”,老师们还有时间静下心来撰写论文吗?
再说,没有论文或不会撰写论文的教师,就一定是“差教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曾在多所学校当过一线教师,也做过学校领导,发现那些没有论文或不会撰写论文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并不比那些论文几十篇的教师差,反而不少没有论文的教师倒是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业务标兵。可见,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其水平如何,不应只看其会不会撰写论文,而应看其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高不高。笔者以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这才是衡量“好教师”的标准。
此次,人社部专门发布《通知》,明确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不再看论文”,这无疑是一种教育好现象,值得点赞,值得叫好。一方面,“评职称不再看论文”,打破了教师评职称“唯论文”的壁垒,让更多教师不再被论文“所困”“所累”,从而让更多优秀教师即使不会撰写论文或没有论文,也照样能“评职称”,也照样能成为“高级教师”。另一方面,“评职称不再看论文”,也让更多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潜心教育教学,静心教书育人。笔者以为,无论于教师也好,还是于学生也罢,这都是一种“双赢”。
当然,“评职称不再看论文”,并不等于教师不需要撰写论文。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把自己平时一些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通过文字的形式撰写成稿,既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通过分享的方式,让其他教师也能从中获取“真经”,使之在教育教学中快速成长。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双赢”吗?
期待人社部的这则关于“评职称不再看论文”的通知,能尽快尽早地“落地”,并在各地各学校得以落实,从而既让广大教师跳出评职称“唯论文”的怪圈,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育教学,静心教书育人。
作者:叶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