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拆开偌大一个礼盒,仅8个60克重的“迷你粽”,售价368元……端午临近,类似包装豪华、噱头十足、价格动辄数百上千元的粽子礼盒,陆续现身一些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星级酒店等场所。
过度包装的问题多年来屡禁不止,背后则是商家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于商家来说,“颜值”意味着价格,并且包得越多、越好看,卖相就越好,售价就越高,才让一些商家在包装上煞费苦心。
过度包装已经远远超出了包装本身的基本功能,不仅增加了顾客购买的成本,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而此类垃圾难处理、难降解,很可能对水、土壤、空气造成长期污染。此外,一些劣质包装含有的增塑剂、超标的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等,容易通过皮肤接触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过度包装还容易助长消费的奢靡之风。体积大、包装精美、“内容”丰富的商品,看起来既“体面”又高档,常常会成为送礼的首选,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淡化了“送”的情意,增加了“礼”的分量,显得“倍有面子”。过度包装、片面追求奢华包装的附加值,就会使得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形成推崇外表、忽视品质的消费心理,反过来又助推商家提供更多华而不实的商品,形成恶性循环,催生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也违背了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
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07年2月,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就发布过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的通知。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的通知》,推动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包装行为“过度”界线。种种举措,有力遏制了过度包装现象,推动绿色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日常包装虽小,却是事关行业绿色发展的大问题。解决过度包装问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商家要主动作为,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不搞过度包装;消费者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理念,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监管部门依法严打,推动新标准的落地实施,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四风”,扭住不放,不给“四风”回潮反弹之机。多管齐下,让“喧宾夺主”的过度包装在消费市场上成为“过街老鼠”,轻包装、简包装、包装材料循环利用就会成为新风尚。(作者: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