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近日,教育部发布提醒称,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针对招生录取等环节实施诈骗,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据了解,考生遭遇招生诈骗的常见情形是:“一不小心”上了虚假大学。(7月5日《法治日报》)
只要花2万,百分之百上目标学校?每年高考录取前后,高考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少数学生及家长迫切希望上学的心理,实施诈骗活动,不仅严重侵害了考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还影响了高招工作的良好形象。
其实,诈骗者所用伎俩并不高明,无非是占用特长生、保送生、定向生指标或者许诺“点招”,拿钱来,上大学、进名校,或混淆教育和招生性质,以自考助学班混淆统招的全日制本科学历,谎称有“内部指标”,可以“低分高录”,搞假统招。考生即便进了大学,只是跟班学习而已,也无法注册电子学籍和学历信息,更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文凭。部分考生家长饥不择食,“信关系不信政策”,才让高招骗子屡屡得手。尤其是分数不甚理想的考生及其家长,被高考焦虑冲昏头脑,为了能上大学,甘愿出大价钱,稀里糊涂的为骗子献金。
骗子当然是不可饶恕的,理应依法严厉打击。但在打击的同时,也应该分析导致这类欺骗行为反复出现的社会环境。不可否认,近年来社会上确有一些学生通过所谓的“招生中介”和“关系”进了大学。这类情况使一些学生和家长深信“后门”还是开着的。正是这样的认知,才让一些学生和家长心甘情愿出钱买那一张录取通知书。因此,在打击招生骗子的同时,坚决清理假大学、假学生,才能清除“信邪不信正”的思想根源,挖掉招生诈骗的滋生土壤。
这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及各级网监、各大网站域名注册供应商、相关高校、各级用人单位、公检法等形成合力,加大对虚假招生以及制售虚假学历文凭的打击力度,提高制假售假者的犯罪成本,形成震慑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历、学位证书的认定管理,打消部分人用“假学历”蒙混讨巧的侥幸心理,让造假用假者失去市场,行骗作假者自然就无了生存空间。
对招生诈骗现象,更需要从受害者自身找原因。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能办成事,是不了解招生规则的刚性强度。根据“上大学网”对虚假大学招生受害者人群分析,一部分人相信“花钱可以买文凭买学历”,才稀里糊涂上当受骗。尽管招生计划可能会调整追加,机动名额也可能投放使用,但这不等于可以通过关系多交点钱就能上大学。考生分数如果达不到录取分数线,是进不了录取数据库的。懂得高招录取的游戏规则,懂得网上录取与“人工操作”的天壤之别,了解高考招生严格的制约程序,才不会轻信花点钱就可以把考生的名字输进录取数据库。进不了国家的录取数据库,就不可能拥有国家统一的学生编码,自然也得不到合规的全日制学历证书。(作者: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