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重庆已连续3年蝉联“中国夜经济十大影响力城市”榜首。重庆的消费,有六成发生在夜间。不过,随着重庆夜市经济规模与日俱增,各种夜间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污染环境等,也亟待得到解决。(重庆日报)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市经济”堪称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然而,“夜市经济”既有显性的正功能,也有隐性的负功能;“夜市经济”带来的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污染环境等不仅是重庆面临的难题,也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
密密麻麻的摊位固然彰显了城市的烟火气,却挤占了有限的公共空间。在一些城市,有的夜市以公路为摆摊点,这不仅让公路更为狭窄,也增加了人为的安全风险;当“夜市经济”的商家和消费者正在各取所需、乐此不疲时,附近的居民却饱受噪音带来的身体痛苦与精神伤害……“夜市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就不能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就不能顾此失彼,将部分人的收益建立在其他人权益受损的基础上。
“夜市经济”不仅是经济课题,也是治理考题。以噪音扰民为例,摊贩商家有“多挣钱”的利益诉求,附近居民有“安静权”的现时需要,双方通常难以通过利益协商实现合作。“既然你不讲理,那我就更不讲理”,当合理诉求得不到尊重和回应,少数居民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方式,用高音喇叭和摊贩商家针尖对麦芒;这样的“互相伤害”,显然只能两败俱伤。
“夜市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维系夜市经营者赖以生存的“饭碗”,也要保障和呵护附近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努力在二者的利益诉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重庆市两江新区民心佳园社区拿出一块场地作为夜市新址,还积极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保障,与之前相比,人气不减反增,显然值得学习借鉴。
民生无小事,一个摊位可能关系到一家几口的生计,“夜市经济”显然不能“一刀切”。既做好规划,也做好管理,还做好精细化服务,只有在“放”与“管”之间找到两全其美之道,“夜市经济”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此外,只有降低夜市的经营成本和门槛,创新经营模式,“夜市经济”才会更有活力。
面对火爆的“夜市经济”,人们也要多一些清醒与审慎,不要趋之若鹜地进入这一行业。毕竟,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夜市经济”看上去很诱人,实际上也隐伏着风险与挑战。如何在传统模式基础上提档升级,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擦亮品牌形成特色,这不仅需要摊贩商家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公共部门和管理运营方的思索与谋划。说到底,“夜市经济”的成色,直接关系到城市面貌的更新、城市品质的提升。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