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爆料称,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持有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云南旅行社明确规定不接受律师、记者或导游等职业人员参团,随后相关平台进行了整改。(澎湃新闻)
旅行社做生意,按理说,应该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然而,一位记者在网上预订参团旅游产品时被客服婉拒,从商业角度看,这不符合情理。更重要的是,所有消费者都拥有平等的交易权,拒绝记者、律师等敏感群体参团旅游,也涉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事实上,旅行社婉拒记者、律师等敏感群体参团旅游,无非是两个担忧。一是担心记者将旅游产品中的不规范行为曝光出来,发在媒体上;二是担心律师利用专业知识审视旅游产品并进行诉讼维权。可是,旅行社如此担忧,恰恰暗示他们的产品经不起推敲,有损害游客权益的地方,这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很多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以低价揽客,却在合同条款上耍小动作,或者在旅游服务上缺斤短两,乃至辱骂威胁不购物的游客......如此乱象,既侵害了游客权益,也损害了当地旅游形象。他们担心侵权丑行被曝光投诉,故此婉拒敏感群体。但是,拒绝敏感群体参团,就能捂住自己的丑行吗?答案是否定的。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能拍摄、录音、记录。即便是普通游客,如果发现旅行社或导游有不规范行为,也可能会向职能部门投诉或者发表在自己网络社交平台上。从之前被曝光的旅游事件看,很多也都不是专业的律师、记者,反而是一般的游客。所以,旅行社婉拒记者、律师参团,是掩耳盗铃的愚蠢之举,根本解决不了自身问题。
真金不怕火炼,如果旅行社合法经营,导游全心全意服务游客,即便出现一些瑕疵,也能获得谅解。倘若真的如此,他们又何惧媒体监督?又何惧律师挑刺?所以,在笔者看来,与其拒绝媒体监督和法律审视,倒不如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依规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而赢得游客的口碑。
作者: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