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现了一种叫“剩菜盲盒”的食品销售方式,它是指经营者采用盲盒的销售形式,将临近过期或当日未售出的食品包装后打折出售。比如,20元就能买到原价50多元的面包。然而,对于“剩菜盲盒”,有人低价捡漏,也有人不幸踩雷。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提示称,“剩菜盲盒”存隐患,切忌盲目消费。(中国消费者报)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剩菜”也成了盲盒界的新宠,其本意是商家清理库存的一种形式,与超市临期促销类似,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将当日未售完的食品进行售卖,可以节省成本,避免浪费,传递出节约粮食的理念。与总能炒出高价的玩具盲盒不同,“剩菜盲盒”的价格远低于原价。以折扣价格让消费者品尝到原先价格不菲的食物,既满足了消费者经济实惠的用餐需求,又体验了拆盲盒的快乐,可以说是双赢的创意,因而一经推出,便就受到市场的追捧。
但是,这种盲盒自带的不确定性和“剩菜”本身的安全问题,也可能使“剩菜盲盒”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例如,盲盒形式出售,意味着消费者无法获知具体内容,盲盒内食物的口味、新鲜程度无法辨别,难免会遇到出品质量不佳、以次充好、菜品搭配不合理等情况,消费者也可能会购买到不合口味的食物,造成二次浪费。还有,个别商家为了达到更好的清仓效果,在生产时间上打“擦边球”,或者将保质日期模糊处理。消费者在不能直接挑选食品的交易方式下,处于较被动局面,不仅加大了权益受损风险,食品安全卫生状况更是难以把控。此外,当前正值酷暑,食品的贮存条件更为严格,并不是所有的“剩菜”都可以作为盲盒来出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就此而言,“剩菜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方式,虽然不被法律所禁止,且市场有需求,但菜品可以“盲”,食品安全监管不能“盲”。
首先,经营者必须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务必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明确必要信息,履行告知义务,做好售后服务。不得违背公平交易原则,进行饥饿营销、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发生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要履职尽责,做好常态化监督检查,不能让“剩菜盲盒”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盲区。相关行业协会也应尽快制定“剩菜盲盒”行业标准,引导其安全有序发展。售卖“剩菜盲盒”的线上平台应加大对入驻餐饮商户的审核力度,并要求商户提供相应售后服务,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的消费纠纷。消费者在购买“剩菜盲盒”时也应保持理性,按需购买,切勿因打折便宜而贪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剩菜盲盒”的流行,无论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传递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环保理念,值得肯定。但只有兼顾了食品安全、业态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才能行稳致远,实现多方共赢。
作者: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