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群殴、天价“抢票”、黄牛遍地、疯狂炒作……一场演唱会让“追星”这个话题,再一次进入公众讨论视野。说句实话,有偶像本来是一件好事,能以崇拜偶像的某种敬畏感和距离感,见贤思齐、自我约束,从而规范言行举止、遵守公共良序。此外,对于孩子来说,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刚建立,偶像在某种层面能够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去面对困难和成长。但这一切都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的道德空间,特别是作为偶像人物,具有示范效应,必须严格修身、严以自律,以正面形象和向上精神引领青少年一代积极进取。
不良风气和导向之下,没有人能自成“孤岛”。出现“非理性追星”社会现象,并非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是从所谓“偶像”、到社会舆论、再到家庭学校等整个社会体系的责任。一味把“非理性追星”的板子打到孩子身上,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错位与“推过”。比如,演唱会相关利益单位宣传造势,在制造青少年追星“焦虑”上煽风点火,让那些“饭圈”滋生某种跟风和攀比心理,一定程度上给“非理性追星”煽动过激情绪与氛围。
且知,青少年价值观属于初步建立期,其认知力和判断力有一定的欠缺和不成熟,这就要求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得给青少年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给予帮助,而不是在煽动情绪、制造障碍和添油加醋上使“乱子”。此外,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家庭等作为青少年思想和观念“领路人”和“监督人”,更需履行岗位职责、强化联动合力,切实筑牢青少年阳光乐观、健康成长的绿色城墙。
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就会是什么样的。“非理性追星”显然成为一种社会效应,不乏各种利益群体的夹带私货、拱火造势,比如负面的“追星标语”、非主流的“造型”以及“饭圈”消极和少数极端话语体系等等,无不是社会各方需要严厉防止发生的现象。无论是理性追星行为、抑或健康观念维护、又或青少年成长环境等等,都是关系社会长久持续发展的课题。所见,应跳出“非理性追星”命题,看到青少年价值观念、精神塑造、思想意识等深层次培育问题。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千年前,杜甫追星伟大诗人李白,以此相互激励叩垦诗意的高峰境界、交换思想与灵魂的内心世界,述说一段流传千古、绝世佳话的“神仙友谊”。可知,“追星”并非热热闹闹、乌烟瘴气的跟风行动,而是跨越时空界限进行思想和精神碰撞的价值追求。多些“江南无所有,聊表一枝春”的纯粹交往,多些“天涯若比邻,千里共婵娟”的心灵共鸣,多些“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的激励提升,让追星成为提高境界、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从这点出发,全社会都应在教育引导上有所作为。
作者:段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