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杭州一对新人为了能给亲朋好友留下一场难忘的婚宴,特意选了市区一家知名酒店,定了一款价格不菲的宴会套餐,但婚宴后新人被亲友悄悄告知:婚宴性价比不高,16道菜有七成是预制菜。这对新人在网上发文“吐槽”后,立即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知道现在预制菜流行,没想到花了大价钱的婚宴也多是预制菜。”更有人嘲讽道:“以后不用招厨子了,去饭店吃饭全是预制菜,自己热一下得了。”(法治日报9月1日)
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提到,“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预制菜,具有烹饪便捷、出餐快等优势和特点,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也深受一些年轻人喜欢。
近年来,预制菜市场快速发展。第三方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调查发现,目前,预制菜已渗透至到线上线下不少饭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乡厨、团餐食堂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其中,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较高,部分餐厅八成以上的菜品是预制菜。
目前,我国还没有预制菜的标准。有关专家认为,标准体系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预制菜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市场上的预制菜品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菜品口味大相径庭,催生了菜品质量难保证、标识不详细、价格差异大等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
对“饭店使用预制菜”,不少消费者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和不满。不少消费者表示,外出就餐不希望点到预制菜,有一些饭店使用预制菜不明确告知。而不时曝出的预制菜品质量不佳等问题也频频引发吐槽。
或许还有若干消费者并不知情,预制菜进饭店已不是新鲜事,有商家透露,自己虽然用的是预制菜但不敢对外宣传,是因为一些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可度不高,觉得不新鲜没营养,而且预制菜行业近年来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对餐饮门店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多位消费者对饭店使用预制菜但并不明确告知的做法都表示不满。
“饭店使用预制菜”, 不该瞒着消费者。从法治角度看,预制菜的广泛使用有其积极意义。对预制菜企业而言,“好吃决定它能走多高,安全决定它能走多远”。据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具体的预制菜标准,包括原材料标准和成品标准;预制菜生产企业要履行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生产出合乎标准和健康的产品,标明原材料和烹制方法;行业协会也应制定行业规则倡导预制菜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有关监管部门要把监管落到实处,不仅要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而且对于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要专门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依法打击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消费者选择菜品希望物有所值。餐厅和外卖店铺如果使用预制菜,应该尽到告知提醒义务,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客人可以选择消费或者不消费。而不能隐瞒或通过虚假夸大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而这也应该是商家与消费者的合同必备的服务标准,是商家应有的道德和必守的规矩。
作者: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