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医疗“软广告”忽悠“瘸”了

2023年10月19日 16:43:1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江德斌 编辑:文骥

  当下,在互联网上,健康类信息检索查询需求旺盛。遇到身体不适或突然受伤时,上网查阅相关疾病或健康信息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殊不知,在一些社交平台以及搜索引擎平台上,科普内容经常被用来给一些医疗机构广告导流。在同一页面上,医师的健康科普内容下面,经常会出现包含功效的医疗广告,诱导人们在阅读科普文章时点开。由于披着科学的外衣,导致这些医疗广告更具迷惑性。(10月19日《工人日报》)

  名义上是健康科普文章,实际上却是医疗“软广告”,此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并不新鲜,之前在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都能见到,主要就是凭借权威媒体的信誉,给这些医疗“软广告”背书,获得患者的信任。如今,在互联网新媒体崛起之后,医疗“软广告”也转换了阵地,将各种医疗健康科普文章重新包装下,附带上医疗机构、药品等链接,实现引流促销的效果。

  健康科普文章一般是由知名医学专家、科学家所撰写,主要针对一些社会上常见的医疗问题、健康咨询等,做出的专业性解释,以廓清大众的疑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日常健康方案和建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信服。然而,披着科普外衣打广告的医疗机构,却利用患者渴望得到权威医生、权威信息指导的心理,常常盗用权威科普内容,以骗取网友的信任,进而借机忽悠患者,兜售医疗产品获利。

  医疗广告关系到亿万患者的切身利益,一直受到重点监管。2007年施行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以医疗咨询类栏目或者节目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医疗广告。今年5月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经营内容。由此可见,网络平台在医学科普文章下方设置医疗机构广告,引导患者点击的行为涉嫌违反规定,应依法予以删除、处罚,平台应采取措施规范发布者。

  而且,此类医疗“软广告”的发布者还涉嫌侵权,未经健康科普内容的原作者同意,没有支付版权费用,就擅自转发、篡改相关科普内容,从中牟取非法利益,并让科普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广告代言人”,令网友误以为是权威信息来源或得到合法授权,甚至因此背负了本不该有的责任。因此,原创者也可以站出来维权,向这些非法侵权的医疗机构索赔,要求其立即删除文章,公开道歉、赔偿损失等。

  由于医疗“软广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普通网友很难辨识,究竟属于正常的科普文章还是“软广告”,所以容易被蒙骗,这也是医疗“软广告”得以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而且,此类“软广告”往往夸大治疗功效,甚至兜售假药、推荐“江湖郎中”,患者如果轻信而错误就医,就可能损失钱财,耽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后果难以想象。因此,患者也需要谨慎,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流传的医疗“软广告”,尽可能在正规媒体、权威信息渠道,了解相关医疗健康信息和科普文章。

   作者: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