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亲子活动”“社区食堂+农场”“社区食堂+培训讲座”“社区食堂+夜校”……在中国,承载吃饭这件“关键小事”的社区食堂,日渐拓展为“全龄友好”“搭子社交”的新空间。(中国新闻网)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发展,独居老人的规模持续增长,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其中就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
让人高兴地看到,随着我国各地的社区食堂越来越多,不少吃腻了外卖的年轻人,也选择走进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问题。为此,社区食堂经营管理部门也及时调整思路和经营方式,实现了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特别是食堂被植入图书馆、四点半课堂、共享农场等多元功能,甚至成为举办烘焙活动、协商议事等培训讲座的交流空间,助力社区食堂迎来高光时刻。
民生无小事。社区食堂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实事。更值得赞赏的是,如今随着社区食堂功能的增多,不仅可以作为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还能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不少社区食堂通过创新举措和服务功能的延展,吸引了大批多元人群的加入,让社区食堂更有生机和活力。
虽然公益性是社区食堂的根本定位,共享性是社区食堂长远发展的动能,但要把社区食堂打造成能让百姓乐享的幸福“食”光,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还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此外,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而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挖掘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打造“食堂+”服务业态,将社区“小食堂”办成“大民生”, 不断增强辖区百姓幸福感。同时,充满烟火气的社区食堂不仅是居民“家门口”的近距离消费场景,也是回应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载体。
期待有更多的社区食堂继续深挖增值价值,必要时还可以鼓励引入专业机构运营,提供高性价比的消费场景,打造兼具创新活力、造血功能的品质生活空间,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的意愿,让居民与社区的情感联系更紧密,归属感、幸福感更强。我们坚信,只要内外共同发力,定能激活社区食堂一池“活水”,实现稳定健康发展,从而造福更多百姓。
作者: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