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城市的高层住宅开始安装电梯,电梯逐渐成为人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交通工具”。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电梯运行至今俨然已“高龄”。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这些“高龄”电梯在运行时状况百出,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出行安全。同时,对于“高龄”电梯,无论是维修还是更新,都面临诸多难题,比如小区公共维修基金不足、产权人主体缺失等。(3月1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各地因“高龄”电梯带病工作导致的“惊魂事件”屡有发生,有的人因此致伤、致残,甚至命丧电梯之中。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会引发公众疾呼:确保“高龄”电梯安全刻不容缓。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由于维修、养护成本较高,资金来源难落实等多方面因素,致使“高龄”电梯维修养护成了一道难题。众所周知,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其安全、质量等要求均高。如果不加强日常检修,势必会隐患重重。那么,“高龄”电梯维修难谁来破解呢?笔者以为,还需监管、物业和业主三方共同答好这道安全考题。
首先,监管要到位。监管部门应对小区住宅楼电梯质量、维护、保养等进行常态化的检查和监管,一旦发现“高龄”电梯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就应第一时间通知并促使开发商及时整改、维修,切忌不闻不问,任凭“高龄”电梯继续带病工作。
其次,物管要负责。物管部门作为小区业主的服务和管理部门,应积极树立起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承担起包括电梯在内的安全责任,对业主合理的安全诉求应给予及时的回应,把“高龄”电梯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其三,业主要维权。对“高龄”电梯存有安全问题,业主不能“失语”,更不能当“哑巴”,而应据理力争,不妨通过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促使物管部门第一时间做好电梯的维修养护工作。
只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答好“高龄”电梯这道安全考题,就一定能消除安全隐患,从而避免“高龄”电梯带病工作而酿成的悲剧。
作者:叶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