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安徽某高校毕业的程悦报名参加事业编面试辅导,一对一线上教学。让程悦没想到的是,才上第一节体验课程,她就发现所谓的老师有一半时间都在读课件。在评论区,有不少考生评论:“以前给我上课的也是应届刚考完试的学生”“我朋友正在该机构当面试辅导老师,其实他自己都没有考公‘上岸’”。(3月12日《法治日报》)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既给求职者带来了更多机会和渠道,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好工作是人人都渴求的“香饽饽”,如何在面试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过去,求职往往依靠自力更生;现如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让就业服务成为了一门生意,“付费面试辅导”只是其中一种类型。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付费面试辅导”本质上就是“花钱买服务”。每个求职者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付费面试辅导”无可厚非。在理想的图景里,“付费面试辅导”通过辅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传授面试知识与技巧,能够让求职者在面试环节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呈现出一个更加体面、光鲜的“镜中我”,从而在面试竞争中击败其他求职者;辅导老师也会获得不菲的回报与激励,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付费面试辅导”犹如一块诱人的蛋糕,吸引不少商业资本趋之若鹜、泥沙俱下。有的培训机构师资表里不一,用不合格的面试辅导老师来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有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大都是流程化、批量化的,“付费面试辅导”大都套用模板,很容易导致回答的模式化、同质化。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付费面试辅导”,求职者也要擦亮眼睛;商品化的就业服务并非毫无价值,却不能过于依赖。那种“花钱买省心”的做法,或许会事与愿违。
求职的过程说到底既是一个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求职寻求一定的商业服务无可厚非,却不能以为花了钱就能一劳永逸。就业服务作为一个市场“富矿”,吸引了良莠不齐的商业资本;“野蛮生长”的“付费面试辅导”,亟需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治理轨道。
就业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每个求职者都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都渴望找一个好工作。接受面试辅导没有原罪,却不能让一些投机者钻了空子。如果消费者轻易托付了信任,“付费面试辅导”不仅难以助力面试成功,也可能承受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用人单位之所以要设置面试,就是为了打破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发现和捕捉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求职者,从而为用人决策提供依据。“付费面试辅导”虽然有一定功效,但却并非万能的“创可贴”。与其通过“付费面试辅导”临时抱佛脚,还不如在平日里多积累、沉淀。更进一步说,与套路化的话术相比,与同质化的应试技巧相比,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或许更能打动面试考官。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