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预付式消费监管难题,近日,重庆市上线首个预付式消费监管“一件事”应用,让消费者依“渝付码”决策消费行为,倒逼经营者守法经营。(工人日报)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盛行。这种“先付款、后消费”的消费模式,主动权在商家,消费者的权利有赖于经营者的信用及经营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乱象频出,饱受诟病。
今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预付式消费领域主要存在经营者违规办卡、拒绝开具消费凭证、办卡容易退费难、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经营者跑路消费者挽回损失难、消费者维权难度大等“六大难”,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强化预付式消费行政监管,推动联合整治,实施信用约束和惩戒”等建议。
重庆为预付式消费“赋码”,正是强化预付式消费行政监管的体现。一方面,不仅资金安全可由银行保障,而且每个操作都有数字留痕。消费者通过“渝付码”管理系统进行预付消费,支付的资金会进入商家在银行开设的监管账户。在消费者核销该次消费后,银行再把相应款项转入商家的结算账户。如此一来,预付卡资金的充入与流向便一清二楚,一旦出现消费纠纷,管理系统可进行数字溯源,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渝付码”还加强了经营者信息披露。对于接入“渝付码”管理系统的商家,管理系统会智能生成信用“画像”,赋予绿、黄、红、灰、黑“五色码”,消费者可直观了解商家的信用情况,再作出消费决策,从而少“踩雷”多“避坑”。当商家经营存在风险时,监管部门会收到预警,可提前介入。信用“画像”相当于公开的信用认证,更具公信力,也能倒逼商家诚信经营,提升预付消费管理能力。
总之,用一个二维码串联消费者、经营者、监管部门和银行,实现政府公共数据、经营消费数据、金融监管服务数据的融合,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务的多跨协同监管,有助于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更好地激发消费活力,折射出数字城市建设中关怀普通人的温度,此举值得借鉴。
作者: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