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脸识别”规范“边界”“范围”

2024年05月09日 14:57: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许华凌 编辑:文骥

  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有关部门发布通知,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严禁发生不“刷脸”不能入住酒店问题。这一规定博得不少网友点赞,引发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热议,也促使人们对于如何厘清和划定其“边界”“范围”的进一步思考。

  从乘坐飞机、高铁,到入住酒店、民宿,再到观看演出、赛事……人脸识别确实给管理者和消费者带来了一些便利,被广泛应用到企事业单位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呈现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担心不断增加,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在人脸识别技术尚无法完全保障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不宜“全面推崇”,更不应该进行“一刀切”式的推广。如何给“刷脸”定制边界和范围,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探讨和行动,这是当下技术管理者和应用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规范好人脸识别的应用,才能在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促进人脸识别合法应用。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规范信息处理活动,保护个人敏感信息,另一方面保护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应用。

  人脸识别是一项技术,技术本无原罪,但不应“滥用”。一味强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或者一味强调对个人信息以及数据利用,都是失之偏颇的。正确的做法是充分理解公众对隐私安全的担忧,尊重公众的个人意愿,针对一些备受争议的场景为人脸识别的使用设置清晰的“边界”,规定合理的使用范围,为处理好人脸识别方面侵权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在制度方面,法律的力量是社会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火墙。要根据“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好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对隐私数据要有明确的界定和边界,做到有据可依;在管理方面,要明确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和隐私数据的范畴,建立数据泄露的追责机制;在具体操作方面,各相关企业要重视对人脸数据使用的保护,从源头保证数据运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技术,但也不存在不可应用的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把控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为“人脸识别”规范“边界”“范围”,做好个人隐私安全保护工作,就要在多元利益和各方诉求中找到平衡点,让服务更精细、举措更精准、保护更精心,更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做好为“人脸识别”规范“边界”、划定“范围”工作,更好保护公众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人脸识别的应用更加合法合规;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治的局面。

  作者: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