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刊发供需不平衡”关键在于打破“唯论文”

2024年05月27日 15:00: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杨朝清 编辑:文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发文渠道与论文刊发存在供需不平衡。高校老师评个正高职称,有的学校要求六篇八篇的C刊;硕士生你得有个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博士生至少你要有个C刊发表的论文。每年的论文发表需求就摆在这里,实际上我们的期刊是提供不了那么多版面、那么多发稿量的。(5月26日 央视新闻)

  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一些人也趁机浑水摸鱼;一些骗子之所以能够得逞,就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投稿者急于发表却又缺乏渠道的“软肋”。对于那些具有较为丰富投稿经验的高校老师而言,虽然与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相比他们上当受骗的概率要低得多,但他们同样也深受“唯论文”之苦。

  职称不仅关系 “脸面”和社会声誉,也关系到“钱袋子”。在等级化、差异化的职称金字塔上“更上一层楼”,不仅意味着更多的物质回报,也意味着更多的精神慰藉。为了激励教师们“争上游”,高校职称评聘体系设计了诸多的指标。激烈竞争导致 “内卷”,要想成功评上职称,高校教师通常要在“符合条件”基础上多多益善,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筹码,最终导致论文发表的“内卷”——张三发了四篇论文,李四争取发五篇论文;王五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赵六就想办法争取重大课题。

  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具有选择权和话语权的期刊编辑、副主编、主编们便成为“香饽饽”。在论文质量差异并不大的条件下,到底谁的论文能够刊发谁的论文不能够刊发,尺子显然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少数知名学者固然不缺乏发表论文的平台,不少面临着“非升即走”考核压力的青年教师却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不论是动员导师、亲友等人脉帮忙说情打招呼,还是邀请期刊编辑、副主编、主编们来学校作报告参加会议并给予不菲酬劳,抑或是主动登门拜访“表示表示”“意思意思”,一些青年教师成为“论文刊发供需不平衡”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不仅要写好论文,还要为论文发表煞费苦心甚至低声下气;“唯论文”的单一、片面评价标准,让他们承受着物质损失与精神痛苦。

  笔者和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有过交流,大都反映发表论文“一把辛酸泪”。虽然也有一些期刊真正做到了“用论文质量说话”,但并非所有期刊都如此;更何况,一种期刊通常不会在一段时间内发表同一作者的多篇论文。一方面,青年教师不得不加大论文产出,以应对职称竞争的“内卷”;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为了发表论文,往往使出浑身解数,身心俱疲。

  只要“唯论文”还有生存空间,“论文刊发供需不平衡”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只有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持续释放更多的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只有真正破除“唯论文” ,才能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开辟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精准化的赛道,让他们不被“以论文论英雄”牵着鼻子走。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