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嘉兴市,汉堡摊前一位女孩囊中羞涩,不断徘徊。摊主询问后想到了自己小时候,选择像宴请小时候的自己一样,送给女孩一份汉堡。(6月20日 澎湃新闻)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童年经历,想要买一些东西以满足自己的渴望,却发现囊中羞涩。明明很想吃,却由于“缺钱花”,导致一位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愿望。“希望她不要像当年的我,没有拥有到的东西记了很多年”,面对在摊位面前不断徘徊的女孩,这位商家没有麻木、冷漠地无视,而是通过“宴请小时候的自己”来进行“温柔相待”;这样的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贴心又暖心。
当与人为善成为一种价值信仰,当成人之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利他行为才会上演。“宴请小时候的自己”既有心理补偿,也有换位思考的体谅和将心比心的成全;不仅让女孩获得物质上的馈赠,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
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需要成年人多一些“儿童视角”。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社会中,虽然小女孩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她的动作表情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身段柔软、内心细腻的商家,为了不让小女孩像自己当年那样有遗憾,主动释放了善意和温暖,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来关爱和善待小女孩,也是对曾经有遗憾的自己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在平凡的世界里,普通人发出的微光,同样可以温暖身边的人,照亮前行的道路。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我们经常置身于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中;在心中给他人留下足够的位置,懂得与人为善、愿意成人之美,让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少了生硬与冰冷,多了柔软与温情。虽然街边商贩在许多人眼中并不起眼,工作看上去也不够体面和光鲜,但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发光发热的光源。
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底色。一个美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关爱和善待陌生人的社会。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与冷漠相比,“宴请小时候的自己”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朴素的牵挂与关心。不论是推己及人的传统道德,还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给予陌生人足够的善意和温暖,这个世界必然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既需要以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为核心的法治,也离不开以道德、文明、礼仪为基础的“礼治”。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作为社会联结的一种纽带,让人们都在创造美好、分享美好、感受美好。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仅会让个体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也会让这个社会更有温度;当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蔚然成风,这个社会必然会更有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勿以善小而不为,“宴请小时候的自己”关爱和呵护了儿童的美好心灵,不仅满足了小女孩一时的口腹之欲,也让她感受到陌生人之间的连结与团结,有助于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