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发布《户外探险旅游活动温馨提示》,提醒广大市民游客,参与探险活动时不追寻刺激、盲目探险,谨慎前往无人区和人烟稀少区;切勿选择无资质、无安全保障的单位和个人组织的各类活动,不盲目尝试没有安全保障的户外探险活动。
眼下,户外探险越来越时兴,有的结伴去陌生的大山深处探险,有的独自一人去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探险,有的甚至独闯无人区探险。可以说,探险者的这种不怕艰险,勇于探险的精神确实值得学习,但笔者以为,“户外探险”绝不能变为“户外冒险”,否则,极易付出生命代价。
虽然户外探险的危险系数极高,但为何一些人仍热衷于此呢?据了解,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猎奇心理、侥幸心理作祟。二是一些自媒体在相关作品中夸大深山峡谷等危险地带风景的壮美,掩饰、淡化潜在的旅行风险,也在一定程度助长了户外“探险热”。
但殊不知,“户外探险”极易成为“户外冒险”。一方面,在深山老林、无人区等地,人们常常会遭遇缺氧、迷路、天气恶劣乃至野生动物袭击的考验;另一方面,深山老林、无人区等区域往往无通信信号,一旦遇险很难与外界取得联系。此外,户外救援对专业程度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可以说,盲目地户外探险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漠视,同时,遇险救援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范“户外探险”成为“户外冒险”,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公安、应急、消防、生态等多部门要强化协作监管,加强对无人区、未开放和未开发景区的监管和执法,借助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航等科技手段,实现对保护区的全域监控,让这些危险地带不再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在未被划为自然保护区的无人区,“驴友”进入前需向当地公安、林草等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相关许可后,在当地有专业资质团队的伴行下方可进入,切勿盲目非法穿越。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对非法穿越危险地带的处罚力度;同时,也需推广救援费用自理等措施,提高非法穿越成本,倒逼“驴友”慎入无人区等危险地带进行探险活动。
相信,只要加强监管,有效引导,完善立法,再辅以提高穿越成本,就一定能有效防范盲目穿越危险地带的行为,从而让“户外探险”不再成为“户外冒险”。
作者:叶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