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读诗写诗:采撷岁月以成歌,丰盈精神以养心

2024年07月30日 14:57:24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杨朝清 编辑:田莉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爱诗的环卫工。他们表示,读诗、写诗让人身心愉悦,对待人和事以及工作更加积极乐观。湖北武汉城管一项统计显示,该市爱读诗、写诗的环卫工超过1000人,而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朴素而动人的诗句,感动了众多观众。越来越多的市民,对环卫工和城管人多了一份关爱与支持。(7月29日 极目新闻客户端)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环卫工大都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和读诗写诗没有什么交集;“环卫工读诗写诗”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带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完成普通劳动者在这个时代的自我书写,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对工作的感悟和对时代的理解;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用诗歌告诉世界,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

  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与专业人士相比,“环卫工读诗写诗”或许质量并没有那么高,却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诗歌可以抵御庸常,用心怀诗意来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另一方面,读诗写诗没有职业、学历、年龄等诸多门槛,人人都可以读诗写诗。

  在平凡的世界里,环卫工用自己的角色扮演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环卫工的工作辛苦忙碌,为何还有闲情逸致写诗?只要真正对写诗充满热爱,就会想方设法去做。读诗写诗不仅成为环卫工悦纳自我的一种方式,还能够在诗歌中得到精神滋养;更为关键的是,“环卫工读诗写诗”还加深了公众对环卫工群体及其工作的理解,有助于提升环卫工的职业声誉和社会认同。

  不论是“外卖诗人”,还是“菜场作家”,抑或是“环卫工读诗写诗”,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在谋生之余,更加注重丰盈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经典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男主人公、山东农民杜深忠尽管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却始终对琵琶念念不忘,最终在朋友帮助下成功购置了一把琵琶。面对妻子的质疑批评,杜深忠指着桌上的煎饼,愤愤地说,“人需要吃饭,他得活着。精神也需要吃饭,也需要哺养。”越来越多的环卫工爱上读诗写诗,说到底就是从诗歌中汲取精神滋养。

  热爱照亮平凡人生,诗歌让环卫工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虽然物质上不够丰盈,但一些环卫工的精神生活却很富足。“环卫工读诗写诗”作为一个表达的出口,让更多环卫工被看见、被听见、被发现;当环卫工的劳动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激励,环卫工也会得到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

  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说,人是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园。既承担着养家糊口的经济功能,又能通过读诗写诗获取精神世界的愉悦和满足,“环卫工读诗写诗”何乐而不为?在不起眼、不够光鲜的工作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依然不曾磨灭心中的热爱,在现实生活和精神家园中寻求平衡地带,“环卫工读诗写诗”可圈可点。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