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一位导游在大巴车上训斥游客称“穷就在家不要出来”,还称“汶川地震让四川人活明白”。山东青岛市市南区文旅局通报,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8月11日 澎湃新闻)
在旅游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的当下,“导游训斥游客”的场景不时进入公众视线。当游客未购物或者购物没有达到导游的心理预期,当套路化的利益算计遭遇竹篮打水,觉得自己的权利、利益和尊严受到侵犯的导游们就上演了“变形记”,从原本的和气体贴变脸为尖酸刻薄,“穷就在家不要出来”只是一个缩影。
通过训斥游客的方式将“气”释放出来看似解气,实际上却害人害己。不论是先入为主的“地域黑”,还是恣意放纵的“标签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话语,折射出一个人精神世界的贫乏与荒芜,也暴露出“意义之网”的迷失和错乱——出来旅游的游客是有钱人,舍得花钱的人才不小气;这样的论调,将游客当成“待宰的羔羊”,只要能够多挣一笔,这些导游怎么会在乎游客的体验。
在失范行为更容易被发现和捕捉的互联网时代,一些导游出格的言行得到广泛传播,丑态也被更多人看见。应该承认,这些导游也并非十恶不赦之人,而是被陈旧、滞后的“文化枷锁”所捆绑和束缚——游客与导游建构了契约关系,有的导游却缺乏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千方百计地忽悠、诱导甚至威胁、逼迫消费者购物;反正和游客是“一锤子买卖”,有的导游就背离规矩与诚信,在投机和侥幸心理驱动下能捞一笔算一笔。
某些不合理的“低价游”,导游抽取游客购物提成成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让有的导游觉得游客购物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40元4天3晚游桂林,4天3晚游北京只要750元……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这本来就是《旅游法》明令禁止的行为。有些导游的有恃无恐,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不管游客是不是有钱人、是否购物,消费者应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不应该受到他人意志的裹挟。“穷就在家不要出来”骨子里就是功利、短视的“宰羊思维”,本质上就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只要今天能够进行利益变现,哪管它明天和后天。在互联网时代,一旦一个地方“宰客”的坏名声传播出去,对当地的旅游业和诚实经营者乃至城市形象,都是很大的伤害,信任裂痕要想修复也并不容易。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每一位导游也并非孤立的原子;可是,那种幻想游客都是大气的有钱人、将游客当成羔羊的观念,显然已经过时了。“穷就在家不要出来”不仅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让导游出了丑、丢了脸甚至还要接受规训与惩罚,何尝不是一种损人不利己。
如火如荼的旅游行业,需要进入专业化、规范化的治理轨道,容不得少数人的自弹自唱、孤芳自赏。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