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教师从事起运营短视频账号、开设网络直播的副业,甚至在工作时间内直播、收受打赏。有媒体呼吁,当前,教师直播处于现行法律法规监管真空地带,需完善规章制度以厘清教师权责边界,发挥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工人日报8月20日)
在互联网上,对特定职业或是以职业身份表达观点,有特殊要求。这里的“特定职业”“职业身份”,一般是指教师、医生、律师、记者、公务员等职业人员。对于上述人员来说,做直播就必须谨言慎行,必须注意措辞的严谨客观,不能出现“听说”“可能”“大概”等字眼。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这种“严管一些”的“特殊要求”,既是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的“高看一眼”。
“高看一眼”,是对教师直播的“高期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只要身上有老师这个标签,网友们对直播的内容、形式和收效就会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事实上,为数众多的涉足网络直播的教师们不负众望,其直播受到广大网友点赞。云南深山里的学生经常看成都某重点高中老师的教学直播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老师直播自己录制的冷门知识课程得以热传;老师们用镜头串联起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的成长日记……这些视频在知识传播、教育均衡化、沟通家校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看一眼”,是对教师直播的“高要求”。教师这个身份是容易引起未成年人关注、讨论和模仿的。因此,互联网上的传播形式、内容、形象、风格就不能有丝毫含糊。虽然教师这个群体整体上素质是高的,对自己的直播是负责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个别教师拍视频、做直播的行为,动机比较复杂。有的开直播的目的不是传道授业,而只是为了赚钱,甚至是骗钱;有的开直播是为了兜售学习用品、教辅资料,还有的在直播过程中接收家长、学生打赏……诸如此类的做法颇受家长微词甚至公开举报。
针对个别教师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为教师直播、拍视频划出边界、立起规矩,依规依纪进行规范管理,及时制止有损教师群体形象的违规直播行为;其次,网络平台要履行监管主体责任,及时封禁工作时段开直播赚取不当流量的教师账号;再次,进行网络直播的教师们要洁身自律,时刻不忘自己为人师者的身份,恪守师德底线、遵守直播规定,杜绝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
对于教师开直播,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其“好的一面”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进行流量的扶持,给真正开直播传播知识的教师多些激励,给孩子打开一扇学习知识的新窗口,澎湃起一股网络教学服务的“清流”,造福社会,造福孩子。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不好一面”,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下大气力治理教师开直播中的乱象,营造网络清朗空间。
打开“清流”加流量,堵住“污流”治乱象。对于教师开直播,需要的是畅通“清流”、封堵“污流”。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在直播中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流量标准”,坚决守住纪律红线和道德底线,积极传递正能量,更好服务广大网友。
作者: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