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至今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依法起诉利用网络实施侮辱、诽谤犯罪19件20人,利用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335件1569人,共依法起诉利用网络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772件3768人。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也愈演愈烈,在网络上肆意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按键伤人”行为,严重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人格权利,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秩序。(9月18日,中国经济网)
依法严惩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因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接连不断,一桩桩新闻事件、一个个受害者背后都有网络喷子肆意谩骂、“按键伤人”的身影。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从杭州粉色头发女孩到“寻亲男孩”刘学州,再到取快递被造黄谣的杭州女子,公众在一次次热搜中成了网暴的受害者。网络暴力对他人肆意谩骂侮辱甚至诽谤造谣、侵犯隐私的行为,轻则对被害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重则使被害人“社会性死亡”,甚至轻生自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网暴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扰乱线上线下秩序,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败坏社会风气。网络暴力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网络“毒瘤”。
根治网络暴力,让法律长出“牙齿”。2023年,“两高一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我国刑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都对惩治网络暴力作出明确规定。法律法规为公众网络行为划定红线,为惩治网络暴力提供法律准绳和制度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让网暴者付出法律代价,消除网络暴力土壤。
互联网不是法外空间,网暴者必须付出代价。加大对网络暴力打击力度,各地各级执法、司法持续发力,紧盯网络暴力的形式变化,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对网暴相关账号,以及借网暴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依法从严处置处罚,涉及违法犯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严惩网络暴力犯罪行为,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网络秩序。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等,将网暴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完善关于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确立网络暴力的类型与判断标准,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网暴网诈网谣行为的犯罪成本,通过更严厉的刑事惩罚来形成震慑。
网络暴力的治理,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网络平台要严格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健全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等制度,发挥技术能力,通过人工智能等方式,对图片、文字、语音等进行识别,从源头上管住那些网络暴力者的“嘴”。网民个人要自觉做到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用网,规范网络空间的言行举止,共同营造纯净健康、理性有序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遏制网络暴力的滋生,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守护好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