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引导”激发“情绪消费”新活力
2024年10月09日 14:58:11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宋广朋 编辑:文骥
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场“心灵按摩”、一剂“情绪解药”。中消协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10月8日,经济日报)
买解压玩具、下单虚拟商品、求旅游搭子……主打“让自己开心”的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当前年轻人消费选择的新趋势。不同于实用性强、市场成熟的常规商品,“为情绪买单”的消费者们通常会选择购买一些能够让心情瞬间“美丽”的小玩具。打开购物网站的浏览界面,卡皮巴拉木鱼、解压小玩具“捏捏”、“锦鲤附体”摆件等琳琅满目的商品销量惊人。而这些玩具之所以能够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是因为其很好地满足了青年消费者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需要释放,进而在网络空间的交流互动中形成了寻求情绪消费的集体行为,因此才有了从“买东西让自己高兴”到“买让自己高兴的东西”的转变。而围绕着“情绪”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消费行为,也正在悄然激发着市场的新活力。
在情绪消费潮流引领下,新业态新产业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新支点。当下,情绪消费的潜在群体数量庞大,《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中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在“为情绪买单”的观念引领下,种类新奇的消费场景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发芽”。一方面,提供情绪消费的商家们抓住需求,用温馨舒适的沉浸式体验服务让年轻人可以宣泄情绪,并衍生出了疗愈、冥想、手工课体验等线下新业态。另一方面,各类传统产业也在推广宣传中融入了许多情感元素,主打怀旧的“童年小卖部”,匠心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也都在发展中逐渐丰富着情感内涵。
情绪消费虽好,但仍需思考如何让“理性判断”为“感性消费”提供约束和规范。归根结底,对消费者来说选择情绪消费是为了寻求温暖,但是如果缺乏鉴别筛选,从“为情绪买单”变成了“为冲动买单”,就可能会出现个人隐私泄露、消费者权益受损等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要警惕消费陷阱,识别虚拟消费过程中“天价商品”“虚假交易”等陷阱,让理性判断为情绪消费保驾护航。此外,对于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家来说,也不能一味地将目光放到“蹭热度”中,要做好产品的反馈和跟进,真正了解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打造出兼具品质和温度的好产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好消费者的情感和消费体验,激发情感消费的市场潜力。
无论是小巷里的市井烟火,还是周末时忙里偷闲的一次漫步,都能在繁忙工作之余带来心灵的慰籍。情绪消费的持续走热,呼唤着我们去思考当下情感需求的本质。只有让情绪消费在理性约束下不断发展,激发出其内部的新活力,进而转化为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新媒介,才能更好的实现情绪消费与人们的“双向奔赴”。
作者:宋广朋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