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陷入“预制朋友圈”的社交困境
2024年10月24日 14:56:13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熊灿 编辑:田莉
近期,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预制朋友圈”的潮流。网红博主极限24小时转场换装拍摄,预制国庆朋友圈;趁着身体状态好,提前半年拍摄婚纱照/孕期照;生日当天要上班,提前一个月准备好生日照和文案……“预制朋友圈”指的是人们事先策划并精心制作朋友圈图文,以便在特定时刻或情境中发布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展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如今,“预制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年轻人中更为流行。它反映了现代人对于社交媒体的态度转变,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到现在的理性使用,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和社交质量提升。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最好的自己,追求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达。预制朋友圈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人们可以提前规划好要发布的内容,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挑选图片、编辑文字,通过精心编排的内容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吸引关注和互动,增强社交影响力。
不可否认,这一行为让社交生活更高效,也让生活看起来更加“精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不难发现,一些人为了展示更好的自己,可能会刻意挑选或编造内容,导致朋友圈与现实生活脱节。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关注他人的互动和点赞,通过“预制朋友圈”营造“完美人设”。这种过度关注其实是社交焦虑的表现,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变得表面化,不利于建立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联系。
随着“预制朋友圈”的流行,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开始难以分辨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包装的。此外,为了紧跟流量热点,产出爆款内容,社交媒体上可能会出现大量重复性和相似度高的内容,导致信息泛滥,用户体验下降。这不仅破坏了社交媒体的信任基础,还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失去对真实性的判断力。
社交媒体本应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让我们能够分享生活的点滴,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联系。然而,当“预制朋友圈”成为常态时,这种初衷就被扭曲了。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于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自我形象,而不是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精心挑选照片、编辑文案,甚至伪造生活场景,实则是一场虚假的狂欢,是对真实自我的逃避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依赖。
“预制朋友圈”作为一种流行现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避免过度依赖“预制朋友圈”,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反馈。对于他人的评论和点赞,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增强自我意识,向内寻找自我认同。另一方面要保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准确性,避免成为虚假信息和不良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作者:熊灿
(来源:四川新闻网)